028-8525-3068
新闻动态 News
News 公司动态
7月26日至29日,由中国林学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主办,以“加强科技创新 培育发展林草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在陕西杨凌举行。第九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围绕林草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开展综合和专题学术交流,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汇聚力量。大会共设1个主会场,60个分会场,开展了1096场特邀和专题报告,征集了1500余篇论文摘要,汇聚了近3000名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的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大会各分会场分别围绕林草科技管理、林业史、林业经济、林草基础生物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土壤、盐碱地、树木学、森林生态、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与功能、自然保护地、湿地、国家公园、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城市森林、园林、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等众多学科和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栢晖作为科研检测行业的一线领先企业受邀参与并赞助大会,丰富多样的测定项目类型受到众多老师同学的关注青睐。我们将砥砺前行,继续为广大科研学者们提供高效、准确的检测服务。来源:中国科技网更多检测相关讯息so栢晖生物了解更多~
发布时间: 2024 - 07 - 30
浏览次数:0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 - 04 - 27
点击次数: 0
方法原理:第一步在待测液中加入酚酞指示剂,用标准酸滴定至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8.3),此时CO32-只被中和为HCO3-;第二步加入甲基橙指示剂,继续用标准酸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PH3.8),此时溶液中原有的HCO3-和第一步由CO32-生成的HCO3-全被中和为CO32-。由标准酸的两次用量可分别求得土壤中CO32-和HCO3-的含量。仪器及试剂:往复式电动振荡机;漏斗;广口瓶,500ml;具塞三角瓶,500ml去除二氧化碳的水:将蒸馏水煮沸15min,冷却后立即使用;硫酸标准溶液:吸取28mL浓硫酸(p=1.84)加入1L去二氧化碳水中,此溶液浓度约为0.lmol/L硫酸标准溶液。将此溶液用碳酸钠标定后,准确稀释5倍,即为c(1/2H2S04)=0.02mol/L的硫酸标准溶液;0.5%(m/v)酚酞指示剂:称取0.5g酚酞溶于100ml50%(v/v)乙醇溶液.0.1%(m/v)甲基橙指示剂:称取0.1g甲基橙溶于100mL水中.分析步骤:(1)称取过2mm孔径筛的风干试样50g(精确至0.01g),置于500mL广口瓶(矿泉水瓶)中,加250mL去除CO2的水,用橡皮塞塞紧瓶口,在振荡机上振荡3min,立即过滤,开始滤出的10mL滤液弃去,以获得清亮的滤液,加塞备用。电导、CO32-、HCO3-等项测定应立即进行,其他离子的测定亦应在当天完成。(2)吸取试样待测液25.00mL放入150mL三角瓶中,加入酚酞指示剂2滴,如待测液不显红色,表示没有CO32-存在,如溶液显红色,用硫酸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刚消失为止,记录所用硫酸标准溶液的体积(V1)。在滴定过的溶液中加入甲基橙指示剂2滴,用硫酸标准溶液滴定至由黄色转变成明显的橙红色为止。记录加甲基橙后滴定所用硫酸标准溶液的体积(V2)。结果计算:CO32-(g/kg)=2V1×C×D×1000/m×0.030HCO3-(g/kg)=(V2-V1)×C×D×1000/m×0.061C--硫酸标准溶液浓度;D--分取倍数,250/25;M--称取试样质量,g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 - 04 - 26
点击次数: 0
一、 实验原理和目的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与其中溶质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 。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在95%的乙醇提取液中的最大吸收峰波长不同, 叶绿素(95%乙醇)在665nm、649nm,类胡萝卜素在470nm有最大吸收峰,根据在分光光度计下测定的吸光度,求得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二、 实验器具和步骤  实验器具:分光光度计(UV-1800PC,上海美普达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天平(ES-J220,天津市德安特传感技术有限公司)、研钵、 试管、小漏斗、滤纸、吸水纸、 移液管、量筒、剪刀  ;试剂: 95%乙醇(或80%丙酮)、石英砂、碳酸钙粉; 步骤:1.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0.1g 左右,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及3~5ml 95%乙醇,研成均浆,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静置3~5min 。2. 取滤纸1张,置漏斗中,用乙醇湿润,沿玻棒把提取液倒入漏斗中,过滤到10ml试管中,用少量乙醇冲洗研钵、研棒及残渣数次,最后连同残渣一起倒入漏斗中。 3.用滴管吸取乙醇,将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全部洗入漏斗中。直至滤纸和残渣中无绿色为止。最后用乙醇定容至10 ml ,摇匀。4.把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倒入光径1cm的比色杯内。以95%乙醇为空白,在波长665nm、649nm、470nm下测定吸光度 计算公式:  Ca=13.95A665-6.88A649; Cb=24.96A649-7.32A665   Cx=(1000A470-2.05Ca-114.8Cb)/245更多相关讯息so栢晖生物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 - 04 - 22
点击次数: 0
今天,栢晖从有机碳/无机碳、有机碳的来源、有机碳的分类几方面和大家聊聊“碳”。首先,碳分为有机碳和无机碳。有机碳诸如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无机碳则有碳酸根、碳酸氢根、碳酸盐。从有机碳的来源来看,可以分为植物有机碳和微生物。植物有机碳可分为脂类、角质+软木脂、木质素;微生物则分为活体微生物和微生物残体,具体如下:按组分分类可以从粒级、活性、密度三个角度来看。按粒级分类可分为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按活性分类可分为活性有机碳、中间碳、惰性有机碳,从密度来看可分为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详情如下:以上指标均可测定,欢迎广大科研学者分享交流更多指标分类方式及测定方法。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 - 04 - 20
点击次数: 0
原名:Resource limitation and modeled microbial metabolism along an elevation gradient译名:微生物资源限制和模拟代谢活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期刊:CatenaIF:5.198发表时间:2021.10第一作者:Zhang, SH摘要土壤微生物对全球碳—气候反馈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其代谢活性通常受到养分有效性的限制。海拔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重要影响,但其对微生物资源限制的影响及其对碳动态的调控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中,我们在秦岭(Qinling Mountains)沿海拔梯度从1308 – 2600 m之间设置了6个梯度进行土壤取样,通过测定和计算胞外酶化学计量比并模拟微生物代谢以揭示土壤微生物沿海拔梯度的资源限制特征和主要代谢过程(如:有机碳分解速率和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变化规律。还测定了年平均气温(MAT)、年平均降水量(MAP)、土壤总C:N:P比值、土壤有效养分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等环境指标。结果表明:该地点的土壤微生物均受到N限制,并且随着海拔升高,土壤微生物N限制显著增强。随着海拔升高,有机碳分解速率(M)和微生物呼吸速率(Rm)显著降低。这表明,由海拔变化引起的温度升高可能缓解了微生物N限制并导致土壤C释放增加。冗余分析(RDA)表明,MAT和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尤其是DOC:TDN)是解释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特征和主要代谢过程沿海拔梯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综上,本研究表明,由于土壤C:N比值的变化,高海拔地点的微生物遭受更强的N限制,可能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该结果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微生物介导的土壤C释放过程提供了见解。研究背景温度是微生物代谢过程的主要驱动因子并决定了微生物利用养分的能力。因此,了解微生物过程如何响应温度变化,对于预测气候变化对微生物养分获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海拔升高,环境温度下降,因此沿海拔梯度取样有助于阐明微生物养分获取和代谢特征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尽管一些研究已经表明微生物特性对海拔引起的温度变化响应十分敏感,而这种响应直接受到海拔变化引起土壤养分有效性变化的影响。但海拔变化对微生物资源限制和代谢特征的具体影响机制还未阐明。为了理解微生物资源的限制和微生物代谢过程,并揭示其沿海拔梯度变化的潜在机制,我们在中国太白山(Taibai Mountain of China)进行了沿海拔梯度的土壤取样。并提出以下假设:1.该地区的土壤微生物可能受到N和P限制的影响,且N和P限制相对影响可能随着海拔变化而变化;2.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和主要微生物过程可能受到气候因...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 - 04 - 13
点击次数: 0
基本信息:原名:Plant-derived lipid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forest soil carbon accumulation译名:植物源脂类在森林土壤碳积累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20年影响因子: 7.609在线发表时间:2022.3.24第一作者:Guohua Dai通讯作者:Xiaojuan Feng第一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背景植物和微生物残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两种主要来源。虽然最近的研究广泛地监测了微生物残体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分布,但植物残体(特别是非木质素成分)对有机碳积累的贡献尚不清楚,特别是在占全球土壤碳储量50%的森林中。填补这一知识空白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SOC积累模式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方案本研究采集了从南部阔叶林到北部针叶林范围内的中国17个主要的森林类型的0-10cm的矿质上层土壤(Fig.1),分析了中国森林土壤中植物和微生物来源的脂类生物标志物(游离脂类和可水解脂类),并将其在有机碳中的分布与木质素酚类物质进行了比较,并进一步与全球分布森林和草地土壤中木质素酚类和氨基糖类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综合评价了森林类型和环境因素对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在驱动有机碳积累中的相对重要性。提出两个假设:(1)与草地相比,植物源成分在森林有机碳积累中的作用更大; (2)与木质素相比,植物源脂类对森林有机碳积累的贡献更大,因为植物脂类对土壤矿物质具有较高的亲和性。主要研究结果在全球尺度上,森林土壤微生物残体含量显著低于草地,表明植物源组分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贡献较大。然而,木质素酚类物质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在土壤有机碳积累过程中并没有发挥重要作用。相反,在调查的中国森林中,叶源和根源的可水解脂类所占的土壤有机碳比例远高于木质素酚,甚至高于草地土壤。此外,与木质素酚相比,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可水解植物脂质相对丰度均随土壤pH的降低、活性铁和铝含量的增加以及木质素氧化(以酸醛比表示)的增加而增加。这些结果表明,随着木质素分解的增加,植物脂质和有机碳通过氧化保护积累。Fig. 1 Location of 17 sampling sites (a) of Chinese forests underlain by China’s vegetation map (1:1000000) and global distribution of soil lignin phenol and amino sugar meas...
微信公众号
检测咨询热线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成宏路72号-四川检验检测创新科技园2号楼4层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雄天路98号广发隆平创业园2栋6002
电话:028 8525 3068
传真:+86 0755-2788 8009
Copyright ©2005 - 2013 成都栢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