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8525-3068
新闻动态 News
News 公司新闻
碳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元素。植物如何储存、分配和利用碳以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一直是植物学和生态学领域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主要包含可溶性糖、淀粉等不稳定、可被利用的碳源),作为植物生命活动最直接的能量货币参与多种生理代谢功能,是植物响应和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缓冲剂,在调控植物生长和环境适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如此,目前基于功能性状的植物资源策略研究框架却很少考虑NSC的重要功能,这极大地限制了植物生态适应机制的深入认识。叶经济学谱和根二维性状谱是近年来植物功能性状领域的重要发现,尤其是根二维性状谱已成为根系性状研究的主流范式。这些重要的发现为探究NSC与植物地上和地下资源获取策略的协调关系提供了绝佳的视角。然而,目前缺乏相关的野外试验研究,针对NSC与叶和根性状谱的关联差异及其环境驱动机制等科学问题的认识尚属空白。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尹华军研究员团队与河南农业大学孔德良教授合作,以青藏高原高寒森林代表性针叶树种为对象(图1),通过分析叶片和细根关键功能性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环境因子,基于目前广泛认知的叶经济谱和根系经济空间策略框架,系统探讨了NSC与植物地上-地下经济策略间的协调关系差异及其关键环境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和根系存在差异化的NSC-经济策略协调关系(图2,3)。具体地,在地上,叶片NSC含量,尤其是可溶性糖的储存,...
发布时间: 2024 - 03 - 18
浏览次数:0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9 - 03
点击次数: 0
根系调控微生物氮的过程以实现高寒针叶林根际NH4+高效供应论文id: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533-021-00811-w“原名:Roots regulate microbial N processes to achieve an efficient NH4+ supply in the rhizosphere of alpine coniferous forests译名:根系调控微生物氮的过程以实现高寒针叶林根际NH4+高效供应期刊:BiogeochemistryIF:4.161发表时间:2021.06.07第一作者: 朱晓敏通讯作者: 尹华军主要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摘要:虽然已有很多证据表明根碳(C)输入可以深刻地调节矿质氮(N)循环过程,但是根系是否差异地调控NH4+和NO3-产生和留存的根际效应(RE)尚未阐明。采用15N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我们探究了高寒针叶林植物根系如何通过根际过程差异化地调控NH4+和NO3-产生和留存以影响土壤N有效性。同时,测定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一系列N循环相关的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以探究潜在机理。结果显示根系通过在总N矿化,NH4+的微生物固持和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DNRA)的过程上诱导正向的根际效应来促进根际NH4-有效性。这些过程的正向根际效应可归因于根际具有较高的微生物C、N含量和较高的氮循环相关酶活性。与之相反,由于根际较高的土壤C:N比和微生物NH4+固持,根系诱导了负向的NO3-根际效应,导致根际较低的NO3-有效性。总而言之,我们的结果提供了野外实验证据证明高寒针叶林中植物根系能够促进NH4+的产生与留存,并限制NO3-的产生以实现根际高效的NH4-供给。这些发现为认识植物如何通过调节根际土壤微生物氮过程来维持养分供应和生长提供了全面的见解。研究背景:土壤氮养分有效性是高寒森林生产力和结构、功能稳定性的重要限制元素。前期大量研究表明高寒针叶树种根系偏好吸收NH4+,且相对于非根际区而言,根际通常具有更高的铵态氮(NH4+)养分供给模式。然而目前对上述生态现象的根际土壤N素循环微生物调控过程尚不清楚,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寒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的根际养分维持机制这一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的深入认识。一般认为,土壤中NH4+和NO3-的相对有效性取决于一系列微生物N转化过程的相对速率,包括矿质N生产(即总矿化和总硝化)和保留(即微生物固定NH4+和NO3-)和异化硝态氮还原为铵态氮(DNRA)。这些过程速率的大小受到...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9 - 03
点击次数: 0
标题:Soil fertility controls ectomycorrhizal mycelial traits in alpine forests receiving nitrogen deposition论文id:doi.org/10.1016/j.soilbio.2021.108386译名:土壤肥力控制高寒森林外生菌根菌丝特征对N沉降的响应 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IF:7.6发表时间:2021.8.6第一作者:郭婉玑通讯作者:尹华军,张子良主要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摘要众所周知,人为N沉降会深刻改变森林生态系统中外生菌根(ECM)菌丝特征的动态变化。在受到N沉降的森林中,菌丝特征在土壤不同位点的差异使我们假设,在这些森林中,ECM菌丝的生长特征和功能特征受到土壤养分有效性的调控。以西南山地养分存在明显差异的两种人工针叶林—云杉林(Picea asperata Mast.)和华山松林(Pinus armandii Franch.)为试验对象,采用N添加模拟大气 N 沉降,研究了N 沉降对两种人工林ECM外延菌丝生长特征(生物量、产量、菌丝密度和周转率)和功能特征(菌丝探测类型和亲/疏水性)的影响差异。我们通过测定连续收获的生长网袋中的菌丝生物量和应用数学模型来量化菌丝的周转和产量。我们还通过对ECM真菌群落组成的表征,获得菌丝的探测类型和疏水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1)在土壤N素有效性较低的华山松林(18 mg N kg−1),N添加使ECM菌丝产量、菌丝生物量和菌丝长度密度分别增加了79%、39%和73%。相反地,在土壤N素有效性较高的云杉林(30 mg N kg−1),N添加明显抑制了ECM菌丝生长;2)N添加使华山松林ECM菌丝由中长距离疏水性菌丝向中短距离亲水性菌丝转变,而云杉林则表现出相反的响应趋势。总体而言,我们的实验结果证明了N添加对ECM菌丝特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分土壤养分有效性高低。研究背景外生菌根(ECM)共生体在大多数北方和温带森林中普遍存在,其中ECM真菌可以有效的协助植物获取限制性养分(如N),并换取寄主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C)用于自身生长。从ECM根尖弥散出的致密外延菌丝体(extrametrical mycelia, ERM)可以有效地勘探周围土壤,并从根系营养耗竭区以外的区域搜寻养分。ECM菌丝体的生产和周转代表着土壤C输入和储存的重要过程,且ECM菌丝被认为是森林土壤中C和养分动态的重要调节剂。因此,弄清影响ECM菌丝特征和动态的驱动因素对于更好地理解E...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9 - 02
点击次数: 0
赤霉素的测定赤霉素(Gibberellins,GAs)作为植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类生长调节剂,是高等植物体内的一类四环二萜羧酸化合物,参与调控植物种子萌发,下胚轴伸长,叶片伸展,花、果实及种子发育等诸多生理过程。截至1976 年就从植物中分离鉴定出32种赤霉素,至今,发现的赤霉素的种类己有百种之多。研究表明,赤霉素在植物抵抗非生物胁迫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通过调节GAs的生物合成、信号转导及其生物活性,以提高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一、实验方法及原理本次实验通过提取样品中植物内源激素,再以安捷伦1290高效液相色谱仪串联AB公司Qtrap6500质谱仪,测定植物内源激素。1.试剂以下所有试剂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蒸馏水,去离子水或相当纯度的水。赤霉素(GA3)标准品、CNW C18 QuEChers填料、色谱级甲醇、乙腈、乙腈(样品提取液)。2.仪器设备(1)TG-16G台式高速离心机、电子天平、Agilent 1290高效液相色谱仪、SCIEX-6500Qtrap(MSMS)、气浴恒温摇床、超声清洗仪、水浴氮吹仪。3.标曲溶液配置(1)取甲醇溶液990 μl加入1.5 ml离心管,加入500 μg/ml每种激素标准品储备液各2 μl,震荡均匀,配置为终浓度1 μg/ml的使用母液以备后续使用。(2)取甲醇溶液999.9 μl、999.8 μl、999.5 μl、999 μl、998 μl、995 μl、980 μl分别加入1.5 ml离心管,而后取步骤(1)中配置的母液分别0.1 μl、0.2 μl、0.5 μl、1 μl、2 μl、5 μl、20 μl顺序加入上述甲醇溶液中,配置为终浓度0.1 ng/ml、0.2 ng/ml、0.5 ng/ml、1 ng/ml、2 ng/ml、5 ng/ml、20 ng/ml的标曲溶液。4.流动相配置(1)有机相:取色谱纯甲醇900 ml加入1 L容量瓶,加入1 ml甲酸,以甲醇定容至1 L,颠倒混匀。(2)无机相:取超纯水900 ml加入1 L容量瓶,加入1 ml甲酸,以超纯定容至1 L,颠倒混匀。5.植物激素提取(1)准确称取样品约0.3-0.8 g,加入10倍体积乙腈溶液;(2)4℃提取过夜,12000 g离心5 min,取上清液;(3)沉淀再次加入5倍体积乙腈溶液,提取两次,合并所得上清液;(4)加入15-40 mg C18填料,剧烈震荡30 s,10000 g离心5 min,取上清液;(5)氮气吹干,以200 μl甲醇复溶,过0.22 μm有机相滤膜,放入-20℃冰箱待上机检测。(6)进样体积:2 ...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9 - 02
点击次数: 0
土壤全钾的测定全钾的测定作为土壤中含钾量指标包含水溶性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和结构性钾的总和,其快速有效测定方法,也在科研工作者的探索中有了新探索与发展。目前,钾的测定方法已经由早期的化学方法如四硼酸钠重量法、比浊、容量法等,发展到各种仪器的快速测定,如火焰光度法(FP),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等。土壤中全钾含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氢氧化钠碱熔或高氯酸-氢氟酸酸消化、火焰光度法及火焰原子吸收法;也有相关研究对测定方法优化验证,分别采用传统王水消解法和微波消解法处理样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土壤中全钾的含量方法。离子色谱法是无机和有机离子分析中的重要手段,通过色谱条件的优化能有效排除样品中其它阳离子的干扰,可实现定性定量,操作更加简便安全、结果稳定可靠,可作为土壤中钾含量测定的一种新研究方法。检测方法:火焰光度计法基本原理:火焰光度法是用火焰作为激发光源的一种发射光谱法。测定时用助燃气(压缩空气)将试剂溶液在喷雾室中喷成细雾,并随着助燃气进入燃料气的火焰中,被测物质的原子受火焰热能激发,产生一定波长的特征辐射。一、试样的制备取风干的实验室待测样品充分混匀后,按四分法缩减至 100g,粉碎,籽粒全部通过 0.25mm(秸秆通过 0.5mm)孔径筛,装入样品瓶备用。二、分析步骤1.试样溶液制备称取试样 0.5g,精确至 0.001g,置于消煮管中(勿将样品粘附在瓶颈上)。先滴入少些水湿润样品,然后加 8mL 硫酸,轻轻摇匀并静置。在管口放一弯颈小漏斗,在消煮炉上先 250℃消煮(温度稳定后计时,时间约 30min),待 H2SO4 分解冒出大量白烟后再升高温度至 400℃,当溶液呈均匀的棕黑色时取下。(时间约 3h),稍冷后加 10 滴 H2O2,摇匀,再加热至微沸,约 5min,取下稍冷后,重复加 H2O2 5-10 滴。如此重复 3~5 次,每次添加的 H2O2 的量应逐次减少,消煮到溶液呈无色或清亮后(应该为水的颜色),再加热约 5-10min,以除尽剩余的 H2O2。取下,冷却。并用少量水冲洗弯颈漏斗,洗液流入消煮管。将消煮液无损的洗入 100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摇匀。过滤或放置澄清后供钾的测定。2. 空白溶液制备与标准曲线绘制试剂空白;钾含量为 0.0、0.1、0.2、0.4、0.8、1.2、1.6、2.0mmol/L 的标准溶液系列。用火焰光度计进行标定,读取吸光度。根据钾浓度和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或求出直线回归方程。火焰光度法的特点概括:①快速:试样溶液于数分钟内可完成测定。②准确:火焰光...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9 - 02
点击次数: 0
土壤粒径分析土壤粒径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SD) 指土壤中各粒径级所占的百分比,是决定许多化学、物理和生物特性的土壤基本物理参数之一,可预测土壤渗透率、土壤有机质和抗蚀性等物理性质、它不仅与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土壤理化性质、气候和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也强烈影响土壤水分运移、土壤肥力、土壤侵蚀及土地退化等。土壤粒径分布多采用激光衍射技术进行测定,将土壤质地分为黏粒、粉粒和砂粒等部分。因此,定量表征土壤PSD变化有助于分析土地利用对土壤结构、性能的影响,评价土壤是否存在退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前,土壤颗粒组成的测定普遍采用湿筛-沉降法,其测量原理依据斯托克斯(Stokes)定律。而沉降法中最普遍、最经典的是吸管法,但是这种分析方法速度慢、结果相对误差较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利用光学衍射原理测量颗粒粒径的激光粒度仪诞生了,测定原理主要是根据Fraunhofer衍射和Mie散射两种光学理论,由于其具有测量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重现率高、相对误差小等特点,一出现便得到了广泛应用。测定土壤颗粒组成的理论分析,激光粒度仪法测定的是土壤各粒级的体积百分比,湿筛-沉降法测定的是土壤各粒级的质量百分比。在相关研究中表明激光粒度仪法和湿筛-沉降法分别使用超声分散法和煮沸分散法作为物理分散方法,二者都具有较明显的分散效果,但超声分散法的分散强度要大于煮沸分散法。一:样本前处理分散步骤:(1)取约0.5g干样品置入100ml的烧杯中并加入10ml浓度为10%的H2O2,(H2O2和水比例为1:4)。(2)在电热板上加热,去掉样品中的有机质。加热过程中需用洗瓶不断冲洗烧杯壁,使有机质充分反应并防止样品随泡沫溢出烧杯,若有机质较多可适当加入10%的H2O2,直到泡沫消失,达到较好的有机质去除效果为止。 (3)再加入10ml浓度为10%的HCl,去除碳酸盐,加热到50℃左右,液体沸腾到趋于静止为反应完全。(4)加入蒸馏水将样品洗至中性,静置24h,用虹吸法除去烧杯上部澄清液。 (5)在烧杯中加入1mol/L的六偏磷酸钠(分散剂)溶液10ml,将烧杯放入超声波清洗仪震荡10min,即可用粒度分析仪测量。二:仪器分析:激光粒度分析仪讨论:注:根据样品特性进行样品的分步处理后进行分析。①除盐 。②除有机质:沉积物样品中的有机质主要是以有机炭的形式存在,采用H2O2氧化将其除去。③去除碳酸盐、钙胶结物。④中和清洗钙、氯离子:直至样品液接近中性为止 。⑤样品分散:加入10mL浓度为1mol/L的六偏磷酸钠溶液作为分散剂,搅拌均匀。然后将烧杯放入超声波...
微信公众号
检测咨询热线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成宏路72号-四川检验检测创新科技园2号楼4层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雄天路98号广发隆平创业园2栋6002
电话:028 8525 3068
传真:+86 0755-2788 8009
Copyright ©2005 - 2013 成都栢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