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机碳
• 总有机碳:土壤中所有来源的有机碳总量。
• 可溶性有机碳:可溶于水的有机碳,影响土壤碳循环的活性部分。
• 颗粒态有机碳:粒径通常在53 μm–2 mm之间的有机碳,较易分解。
• 矿物结合有机碳:与矿物颗粒结合的有机碳,较为稳定。
• 轻组有机碳:通过浮选法分离出的轻组有机碳,主要由未完全分解的有机质组成。
• 重组有机碳:通过浮选法分离出的重组有机碳,主要由金属氧化物结合的有机质组成。
• 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体内的碳,是活性有机碳的一部分。
• 易氧化碳:能被高锰酸钾氧化的有机碳,表征活性有机碳库。
(2)无机碳
• 总无机碳:土壤中的所有无机碳总量。
• 碳酸盐碳:主要以方解石(CaCO₃)、白云石(CaMg(CO₃)₂)等矿物形式存在。
• 碳酸氢盐碳:土壤溶液中的可溶性无机碳,易随水流失。
• 活性有机碳库:周转快,易受环境变化影响,包括DOC、MBC、POC等。
• 慢性有机碳库:周转较慢,部分矿物结合的有机碳属于此类。
• 惰性有机碳库:高度稳定,如腐殖质碳、黑碳。
• 表层土壤碳( 0–30 cm):主要受植被、微生物和人为活动影响。
• 深层土壤碳(>30 cm):稳定性较高,受矿物结合和碳迁移过程影响。
• 植被来源碳:枯落物、根系分泌物、植物残体分解产生的碳。
• 微生物来源碳:微生物代谢及死亡后残留的碳。
• 外源输入碳:施肥、污染物沉降等外部输入的碳。
这些指标可以用于研究土壤碳循环、碳固存、农业土壤管理等问题。在实际研究中,通常结合稳定同位素分析、核磁共振(NMR)、分子生物标志物、热裂解等技术,进一步解析碳的来源和稳定性。以上相关指标栢晖生物均可测定,so栢晖生物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