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8525-3068
新闻动态 News
News 行业新闻

北方针叶林自然氮供给梯度下外生菌根菌丝体的碳-氮关系

日期: 2021-11-04
标签:

北方针叶林自然氮供给梯度下外生菌根菌丝体的碳-氮关系

译名:北方针叶林自然氮供给梯度下外生菌根菌丝体的碳-氮关系

原名Carbon-nitrogen relations of ectomycorrhizal mycelium across a natural nitrogen supply gradient in boreal forest

期刊名称New Phytologist

影响因子: 10.151 (2020)

第一作者Höberg, M, N

摘要:树木向外生菌根(ECM)真菌供应的光合作用固定碳(C)是随着植物氮(N)供给的增加而减少,然而植物氮供给的变化是如何影响真菌营养及其生长仍有待阐明。作者在一个自然土壤N供给梯度下的北方针叶林样地,采用放置装填石英砂的网袋的方法,加入有机N15N-13C-标记)源或不加,测定ECM外延菌丝的生长及其对CN的利用。研究发现:随着N供给的增加,菌丝C:N比下降。在低N供给水平下,但外加N促进菌丝生长。菌丝对外加CN的吸收与CN的供给呈反比关系。当背景N含量较低时,菌丝对外加N的利用越高;当光合固定C较低时,菌丝对外加C的利用越高。本文认为当土壤N缺乏且乔木对ECM真菌的地下碳分配较高时,ECM的生长受N限制;而当土壤N供给较高且乔木对ECM真菌的碳分配较低时,ECM真菌的生长受C限制。这说明在低养分供给情况下,北方针叶林ECM真菌在土壤N留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在养分丰富的情况下,其重要性下降。

 

 

研究背景:

大量的研究表明外加N促进了北方温带ECM森林的植被生产力。然而,在野外原位的植物-土壤条件下,ECM真菌对N供给变化的生理响应的认识仍十分缺乏。通常,植物生长受到N限制,而土壤微生物则受到C限制。ECM真菌依赖于宿主植物的光合C供应,这种供应的减少可能导致ECMC缺乏并改变其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组成。目前,ECM真菌树木仅仅作为树木根系系统的延伸,或者其生长于宿主一样,也受到大多数北方森林土壤低N供给的限制,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由于树木地下C分配和养分供给的季节和空间差异性,ECM共生体对N供给变化的响应可能更加敏感且多样化。本研究聚焦于不同碳、氮供应条件下土壤中ECM外延菌丝的碳氮关系及生理特性。我们假设,当树木响应低N有效性,光合作用产物的地下C分配相对较高,ECM与植物同时受到N-限制,N添加能刺激ECM菌丝的生长;而当土壤N有效性高时,由于树木的地下C分配量低,菌丝生长受到C-限制。研究旨在检验:(1)氮贫乏森林ECM菌丝的生产是否受到N限制?(2

随着自然氮供应的增加和树下碳分配的减少,菌丝生长的N限制是否发生变化并逐渐转向碳限制。

 

主要结果:

1) 两种评估ECM真菌侵染(可视化直接观测vs. 真菌生物量干重)方法的结果是高度相关的(图 2a),对照处理下ECM生物量呈驼峰型变化,ECM菌丝生物量在中等氮供应水平达到峰值,而施氮对ECM真菌生物量的影响取决于土壤初始N有效性(图2b, c)。在低养分有效性水平下,施氮使ECM真菌生物量(干重)增加85.4%;在中等和高N有效性水平下,施氮处理对真菌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且高N有效性 水平下,菌丝干重在对照和施氮处理下都极低。

 

2) ECM菌丝N浓度随着N供给梯度的升高而增加,施氮提高各梯度下菌丝N含量(图 3a)。随着N供给梯度的升高,对照处理下菌丝C:N比逐渐下降(37.6降至10.1),而施氮后菌丝C:N比保持恒定(7.6±0.6(图3b施氮显著的改变各梯度下的菌丝N含量与C:N比。 对照处理下网袋中ECM菌丝的δ13C从低N供给水平下的−28.5‰增加到中N供给水平下的−26.7‰,然后在高N供给水平下再次降低到−28.6‰(3c),而与此同步地菌丝δ15N5.5‰下降到0.2‰(图 3 c, d)。施氮降低各N供给梯度下菌丝δ13Cδ15N。在各处理下,菌丝δ13Cδ15N均无显著相关性,但对照处理下菌丝δ15N与菌丝C:N比正相关(图3 e, f.

 

3) ECM生物量C70%~93%来源于外源资源(即植物光合产物)。随着养分供给的增加,ECM菌丝从更高的外源C和内源N利用(图4a, d)转向更多的内源C和外源N利用(图 4b, c)。菌丝C含量与外源C(图 5a和内源N相关,因此,内源N的同化与外源C密切相关(图 5b。菌丝N与外源N相关(图5c,而内源C的同化与上述变量均不相关。

北方针叶林自然氮供给梯度下外生菌根菌丝体的碳-氮关系

Fig. 2 瑞典北部Betsele地区天然N供给和生产力梯度下外生菌根侵染率(观测)与外延菌丝、根状菌索生物量的

北方针叶林自然氮供给梯度下外生菌根菌丝体的碳-氮关系

Fig. 3瑞典北部外生菌根(ECM)菌丝和根状菌索的碳(C)和氮(N)关系。

北方针叶林自然氮供给梯度下外生菌根菌丝体的碳-氮关系

Fig. 4在瑞典北部Betsele地区沿自然氮供给梯度下外生菌根真菌碳(C)和氮(N)利用的 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

北方针叶林自然氮供给梯度下外生菌根菌丝体的碳-氮关系

Fig. 5. 外源C与(a)菌丝C,(b)内源N,以及外源N与(c)菌丝N的关系。


  • 最新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0
    2025 - 09 - 04
    土壤中隐藏着一种特殊的"身份证"——氨基糖,它能准确告诉我们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痕迹。栢晖作为一家专业检测团队,我们每天都要处理几十份土壤样品,很多科研工作者对氨基糖检测有一些疑问。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吧~为什么氨基糖检测如此重要?土壤氨基糖是一类含有氨基和羟基的糖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细胞壁的残留物。它们就像微生物在土壤中留下的"指纹",具有三大独特价值:稳定性高:能在土壤中长期保存,不易降解来源明确:不同氨基糖代表不同微生物来源(如真菌/细菌)指示性强:通过各组分的比值能反映微生物群落变化常见的四种氨基糖各司其职:氨基葡萄糖:主要来自真菌氨基半乳糖:细菌和部分真菌来源胞壁酸:细菌特有标志物氨基甘露糖:辅助判断微生物群落结构解密GC-MS检测全流程在栢晖实验室,我们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氨基糖检测,整个过程犹如一场精密的"分子侦探"行动:第一步:酸水解破壁称取0.5-1.0g土样,加入6mol/L盐酸,在105℃烘箱中水解8小时。这个步骤就像打开微生物的"保险箱",将结合态的氨基糖释放出来。第二步:多重净化除杂通过旋蒸、pH调节、离心等步骤去除干扰物。特别是采用甲醇溶解和氮吹浓缩,确保目标物质纯度。这个阶段堪称实验成败的关键,我们的技术员需要像"分子厨师"一样精准把控每个参数。第三步:衍生化处理加入衍生试剂后,在80℃水浴中进行两步衍生反应。这一步让氨基糖"穿上检测外衣",变得容易被仪器识别。实验记录显示,衍生时间相差5分钟就可能导致10%以上的结果偏差。第四步:GC-MS分析将处理好的样品注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通过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我们的仪器可以检测到ppb级别的氨基糖含量,灵敏度堪比"分子显微镜...
  • 点击次数: 0
    2025 - 09 - 04
    更多检测相关讯息搜栢晖生物了解更多~
  • 点击次数: 0
    2025 - 08 - 13
    栢晖分区服务升级通知2025年8月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检测服务体验,栢晖正式宣布完成技术对接团队分区服务升级!现将最新分区服务内容公告如下:
  • 点击次数: 0
    2025 - 08 - 13
    土壤氨基糖是指一类含有氨基和羟基的糖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细胞壁的残留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微生物异源性,在土壤中能够长期保存。土壤氨基糖不仅是评估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氮贡献的重要指标,还能通过不同组分的比值反映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常见的土壤氨基糖包括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氨基甘露糖和胞壁酸等,它们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结构稳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土壤氨基糖来源:微生物合成:大部分来源于微生物残体(真菌/细菌生物量)植物输入:少量来自植物根系分泌物有机质转化:腐殖质结合态氨基糖(与铁铝氧化物共沉淀)实验方法气相色串联质谱01称取约0.5~1.0g的土样于水解管中,沿管壁加入5 mL 6 mol/L盐酸,用氮气置换水解管中空气2min后密封。在烘箱中105℃放置8h水解。02待水解液冷却至室温后,加入250μg肌醇。涡旋仪震荡30s混匀。取水解液于5mL离心管中,于8000rpm离心1min。取上清液1mL于50mL离心管中用氮气于吹干。用20mL纯水溶解残渣。用0.4mol/LKOH 0.01mol/LHCL调节pH至6.6~6.8。离心管以4000rpm离心10min,转移出上清液于100mL茄型瓶中,于65℃,25rpm旋转蒸发至干。再加入10mL无水甲醇溶解瓶中残渣。后转移至另一50mL离心管。氮吹至5mL左右,涡旋溶解管壁有机物后,以4000rpm离心10min,除盐。再将上清液转移到5mL衍生瓶中吹干。并加入100μg戊五醇1mL水,冻干。03 标准样品制备:同时准备3个标准样品。另取衍生瓶中加入100μL混标(1mg/mL的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0.5mg/mL氨基甘露糖,0.25mg/mL胞壁酸),50μg肌醇,100μg戊五醇,轻轻摇匀后,与样品衍生瓶一起冻干。04衍生:a) 向吹干的样品...
文体活动 MORE+
案例名称: 孵化中心
说明: 栢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孵化中心成立于2015.06.01日,研发领域涉及生物试剂耗材、仪器、新产品开发及各生物科技服务类项目等。自成立以来,陆续吸引了大批专家教授加盟合作,并与全国数十家高校及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心共有博士及以上学位骨干人员10人,专门负责公司新产品研发等工作,已成功研发出无线温度监控器及NO检测试剂盒等产品(详情见成功案例),另有细胞分选仪等三个项目正在积极孵化当中。
2017 - 05 - 31
案例名称: 孵化中心流程
说明:
2017 - 07 - 17
微信公众号
检测咨询热线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成宏路72号-四川检验检测创新科技园2号楼4层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雄天路98号广发隆平创业园2栋6002
官方热线:028 8525 3068
投诉电话:18181920125
传真:+86 0755-2788 8009
Copyright ©2005 - 2013 成都栢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