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8525-3068
新闻动态 News
News 行业新闻
原名:Characteristics of dissolved black carbon in riverine surface microlayer译名:河流表层中溶解性黑碳的特征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IF:5.3发表日期:2023.07第一作者:Vaezzadeh, Vahab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粤港澳环境污染与控制联合实验室一、背景黑碳(BC)是由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根据BC的结构和土壤组成,土壤中的BC最终会生物降解并在孔隙水中溶解,从而通过地表径流输送到水生环境中。BC的溶解形式(DBC)通过河流进入海洋,由于其难降解的特性,对地球上的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先前使用(BPCAs)苯多羧酸方法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河流和海洋中不同的DBC特征。虽然DBC的河流输出被认为是海洋DBC库的主要贡献者,其速率为27 Tg -1C-1y ,但关于河流DBC的含量和特征(结构和同位素特征)的数据缺乏。表层微层(SML)厚度为1 ~ 1000 μm,是大气和水生环境之间的分界线,与下层相比,具有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特性。SML在(可溶性有机碳)DOC及其难熔部分的扩散气水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DBC的来源,也是DBC的汇。目前,有机污染物在SML中的富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而空气-水界面的DBC研究一直被忽...
发布时间: 2024 - 08 - 30
浏览次数:0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 - 08 - 30
点击次数: 0
原名:Characteristics of dissolved black carbon in riverine surface microlayer译名:河流表层中溶解性黑碳的特征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IF:5.3发表日期:2023.07第一作者:Vaezzadeh, Vahab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粤港澳环境污染与控制联合实验室一、背景黑碳(BC)是由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根据BC的结构和土壤组成,土壤中的BC最终会生物降解并在孔隙水中溶解,从而通过地表径流输送到水生环境中。BC的溶解形式(DBC)通过河流进入海洋,由于其难降解的特性,对地球上的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先前使用(BPCAs)苯多羧酸方法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河流和海洋中不同的DBC特征。虽然DBC的河流输出被认为是海洋DBC库的主要贡献者,其速率为27 Tg -1C-1y ,但关于河流DBC的含量和特征(结构和同位素特征)的数据缺乏。表层微层(SML)厚度为1 ~ 1000 μm,是大气和水生环境之间的分界线,与下层相比,具有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特性。SML在(可溶性有机碳)DOC及其难熔部分的扩散气水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DBC的来源,也是DBC的汇。目前,有机污染物在SML中的富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而空气-水界面的DBC研究一直被忽视。因此,通过对珠江(PR)上、中和下游的SML中DBC含量组成及其同位素的研究弥补河流DBC特征和河口DBC的运输机制的数据的缺失以及有助于更好的理解DBC沿陆-海洋连续体的运输和命运。二、科学问题(1)分析从PR中采集的SML样本中DBC的含量、组成和δ13C特征。(2)将SML中DBC的特征和来源与全球不同水生生态系统的现有文献进行比较。三、材料与方法(1)SML水样采集于2020年10月东部PR上、中、下游的沙绵(SM:23.1◦N/113.2◦E)、帕周(P:23.1◦N/113.4◦E)和黄蒲(HP:23.1◦N/113.5◦E)。(2)SML样品的采集使用预先清洗的定制旋转鼓采样器(长50 cm,直径30 cm,转速为73.5 r/min。(3)测定指标:DOC(总有机碳(TOC)分析仪),DBC(采用Dittmar(2008)描述的BPCA方案),DBC的δ13C分析(作者2021年出版论文中相同的方法)。(4)数据分析:利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研究DBC与DOC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了单因素方差检验来分析不同采样点间的DBC组成和δ13C值的差异。BPCA操作方法:将冻干的沉...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 - 07 - 30
点击次数: 0
7月26日至29日,由中国林学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主办,以“加强科技创新 培育发展林草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在陕西杨凌举行。第九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围绕林草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开展综合和专题学术交流,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汇聚力量。大会共设1个主会场,60个分会场,开展了1096场特邀和专题报告,征集了1500余篇论文摘要,汇聚了近3000名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的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大会各分会场分别围绕林草科技管理、林业史、林业经济、林草基础生物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土壤、盐碱地、树木学、森林生态、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与功能、自然保护地、湿地、国家公园、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城市森林、园林、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等众多学科和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栢晖作为科研检测行业的一线领先企业受邀参与并赞助大会,丰富多样的测定项目类型受到众多老师同学的关注青睐。我们将砥砺前行,继续为广大科研学者们提供高效、准确的检测服务。来源:中国科技网更多检测相关讯息so栢晖生物了解更多~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 - 07 - 24
点击次数: 0
文献解读原名:Not all soil carbon is created equal: Labile and stable pools under nitrogen input译名:并非所有的碳都是相同的:氮输入下的易分解库和稳定库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IF:10.8发表日期:2024.7.8第一作者:臧华栋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背景人类活动提高了世界范围内的氮输入,由于农业活动和化石燃料的使用,人类氮输入比自然来源大30%-50%。鉴于碳氮之间的密切关系,活性氮输入水平将极大地影响全球碳循环,氮输入的增加刺激了土壤碳储存,因为氮的增加促进了植物生物量的产生和植物来源的碳输入,然而氮输入对不同周转时间的有机质(SOM)库影响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其潜在机制。因此,探究有机质库对氮输入的响应对阐明全球C循环的复杂性至关重要。假设(1)通过方法组合可以有效地评价C池(从数年到数十年的周转率)对氮施肥的响应。(2)“碳限制”和“微生物氮开采”这两种机制都与SOM池相关,取决于它们的可用性,这代表这两种理论之间的联系。科学问题(1)分析不稳定到稳定有机质的矿化反应;(2)量化各种有机质库分解对氮输入的敏感性;(3)评估细菌和真菌群落变化,并阐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程度如何反映有机质分解对氮输入的响应。材料与方法方法:将有机质中的13C自然丰度与21年的C3-C4植被转换和长期孵化实验结合起来,估算氮输入对不稳定碳库和稳定碳库有机质矿化的影响。土壤取自霍恩海姆大学试验站0-10厘米深度(有机碳约2.4%,总氮含量0.25%,pH值5.1)和邻近草地(有机碳约2.5%,总氮0.21%,pH 5.1)。巨芒草作为一种C4植物,在21年前被引入到之前的C3草地土壤中,导致δ13C从−27‰转移到−17‰。δ13C中这种差异被用来区分新土壤和老土壤有机碳。C4-C称为新C(小于21年),而C3-C来自以前的草原碳称为老C(大于21年)。检测指标:CO2累计排放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δ13C分析、微生物群落组成、胞外酶活性:碳相关(β-葡萄糖苷酶BG、β-木糖苷酶BX、纤维二糖苷酶CBH、α-葡萄糖苷酶AG)、氮相关(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酶NAG)图1 将21年后的C3-C4植被变化(通过δ13C分离新旧碳库)与长期孵育(通过矿化排出不稳定的碳库)结合使用的实验设计示意图结果对于非常不稳定的有机质库,氮输入使有机质分解平均降低18%-52%,对于不稳定/稳定的有机质库降低了11%-47%,对于非常稳定的有机质库降低了3%...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 - 07 - 01
点击次数: 0
原名:Conversion of SIC to SOC enhances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soil structural stability in alpine ecosystem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译名:无机碳(SIC)向有机碳(SOC)的转化增强了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土壤固存和土壤结构稳定性。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IF:9.7发表日期:2024.8(网络首发2024.5)第一作者:马云桥 青海大学高原生态与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希来课题组)一、背景陆地生态系统储存了大量的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无机碳由非生物和微生物因素驱动具有潜在动态相互关系,对土壤结构和固碳有重要影响(图1)。同时青藏高原约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是我国巨大的碳库,因此对该区域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介导的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动态转化过程和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图1 微生物驱动的有机碳和无机碳周转关系示意图二、科学问题(1)评估不同空间尺度下不同植被类型中聚集体的组成和稳定性;(2)量化SOC、MBC、DOC、SIC和碳水解酶酶活性(α-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分布,以及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壤团聚体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3)分析调控团聚体内SOC和SIC动态转化的主要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以约束土壤团聚体形成与土壤碳库动态转化的关系。三、材料与方法(1)研究地点位于中国青海省河南-蒙古自治县(北纬34°05′-34°56′,东经100°53′-102°16′),海拔范围3400-4200米。(2)MS代表高寒草甸阳坡,SS代表高寒草甸阴坡,WR代表河滨湿地。每种地形的优势植物机水汽条件有所不同(表1)。(3)设置样地并用5cm土钻取土,并将土壤分成不同粒径(图2)。(4)测定指标:pH、SWC、STC、DOC、SOC、SIC、MBC、AG、BG、16s rRNA、ITS。表1 不同地形基本特征图2 样地和采样示意图四、结果(1)坡向和坡位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有显著影响(p2 mm)主要向(2 mm)主要向2 ~ 0.053 mm粒径转移,这导致阳坡和阴坡的MWD由上至下逐渐减小,但均显著高于滨江(图3)。图3青藏高原MS、WR和SS上、中、底位置土壤团聚体分布(a)和团聚体平均重径(b)(2)土壤的生物和非生物性质随坡向、坡位和团聚体粒径的变化而变化(图4)。图4 青藏高原MS、...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 - 05 - 17
点击次数: 0
文献解读原名:The soil microbiome governs the response of microbial respiration to warming across the globe译名:土壤微生物群落主导了微生物呼吸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 IF:30.7发布时间:2023.12第一作者:Tadeo Sáez-Sandino01摘要土壤微生物呼吸对变暖的敏感性(Q10)仍然是预测土壤向大气碳排放的一个主要不确定来源,因为驱动各生态系统Q10模式的因素是相互独立评估的。本研究采用了来自各大洲和主要生物群落的332个地点的土壤,同时评估了全球Q10模式的主要驱动因素。与生化难分解性、矿物质保护、底物数量和环境因素相比,土壤微生物群落(即微生物生物量和细菌分类群)解释了Q10值变化中的最大部分。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土壤异养呼吸对变暖的响应,因此在评估陆地碳—气候反馈时需要明确考虑这一因素。02研究背景土壤碳(C)通过土壤异养群落的呼吸释放到大气中是导致大气CO2增加的基本途径。土壤呼吸每年释放的二氧化碳大约是人为排放的五倍,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陆地生态系统是碳源还是碳汇。土壤异养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即土壤微生物呼吸随着温度上升10°C而增加的因素;Q10)是预测陆地C-气候反馈水平的主要不确定性来源。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假设Q10为常数,尽管人们普遍认为Q10随温度等环境条件而变化。然而,决定Q10在大空间尺度上变异性的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的相对贡献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解释Q10模式的主要驱动因素通常考虑土壤微生物群、基质数量、矿物保护、生化抗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首先,土壤微生物组(即微生物生物量、丰富度和群落组成)是有机物分解的最终参与者,并随着气候变暖调节土壤碳流失的增加。其次,土壤有机C含量可能会限制微生物分解,因为只有当土壤C含量足够大时,才会产生酶,以抵消生产成本(例如,土壤C含量低会限制微生物在生化机制方面的投入,从而使土壤碳流失减少)。 在这方面,底物的数量被认为是全球Q10的基本预测因子(即在富碳土壤中,变暖引起的土壤C损失更高)。第三,矿物的物理化学保护机制,例如团聚体和有机矿物结合的形成,可以抑制微生物接近C底物(即,假定未受保护的土壤有机质是微生物容易获得的C源)。第四, Arrhenius kinetic动力学理论预测,低质量底物(如芳香化合物和烷烃)的矿化比更不稳定的底物(如多糖和酰胺)的矿化具有更高的Q10值...
微信公众号
检测咨询热线
Q  Q : 2105984845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成宏路72号-四川检验检测创新科技园2号楼4层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雄天路98号广发隆平创业园2栋6002
电话:028 8525 3068
传真:+86 0755-2788 8009
Copyright ©2005 - 2013 成都栢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