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8525-3068
新闻动态 News
News 行业新闻
文献解读原名:Temperature-dependent soil storage: Changes in microbial viability and respiration in semiarid grasslands译名:随温度变化的土壤储存:半干旱草原微生物活力和呼吸作用的变化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IF:9.8线上发表日期:2024年12月发表日期:2025年3月通讯作者:田建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亮点(1)相比于-20℃,在4℃下储存土壤细胞的存活率更高。(2)在 4 °C 下温和解冻 3 天可优化冻土中的细胞活力。(3)土壤呼吸对储存的响应取决于土壤类型。背景土壤微生物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引擎,也是土壤有机碳 (SOC) 分解和稳定的关键驱动因素。理想情况下,研究人员应在取样后立即对新鲜土壤进行大多数微生物活动和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分析,然而,由于实际限制,在低温下储存土壤是土壤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常见做法,可能会影响微生物活力和微生物介导的呼吸作用,几十年来,不适当的储存条件导致了已发表的研究中相互矛盾的结论。目前对储存过程中活微生物参数的变化和微生物介导的呼吸仍然缺乏了解。材料与方法(1)于2022年8月和2023年5月在从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站(IMGERS;116◦42′E,北纬43&...
发布时间: 2025 - 01 - 02
浏览次数:0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 - 03 - 18
点击次数: 0
碳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元素。植物如何储存、分配和利用碳以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一直是植物学和生态学领域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主要包含可溶性糖、淀粉等不稳定、可被利用的碳源),作为植物生命活动最直接的能量货币参与多种生理代谢功能,是植物响应和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缓冲剂,在调控植物生长和环境适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如此,目前基于功能性状的植物资源策略研究框架却很少考虑NSC的重要功能,这极大地限制了植物生态适应机制的深入认识。叶经济学谱和根二维性状谱是近年来植物功能性状领域的重要发现,尤其是根二维性状谱已成为根系性状研究的主流范式。这些重要的发现为探究NSC与植物地上和地下资源获取策略的协调关系提供了绝佳的视角。然而,目前缺乏相关的野外试验研究,针对NSC与叶和根性状谱的关联差异及其环境驱动机制等科学问题的认识尚属空白。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尹华军研究员团队与河南农业大学孔德良教授合作,以青藏高原高寒森林代表性针叶树种为对象(图1),通过分析叶片和细根关键功能性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环境因子,基于目前广泛认知的叶经济谱和根系经济空间策略框架,系统探讨了NSC与植物地上-地下经济策略间的协调关系差异及其关键环境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和根系存在差异化的NSC-经济策略协调关系(图2,3)。具体地,在地上,叶片NSC含量,尤其是可溶性糖的储存,与叶经济谱的资源保守端相对应,并主要受到气温与降雨所驱动,体现了植物生长速率与低温、干旱耐受性之间的权衡。而令人意外的是,在地下,根系NSC的变化独立于细根经济谱,而NSC中两个主要组分——糖和淀粉与根系觅食维度呈现相反的协调关系,并主要由降雨所驱动,即随着降雨量减少,根系觅食效率增加,同时倾向于储存更多的淀粉和较少的糖,这表明不同NSC组分在调控细根觅食功能的投资权衡。该研究首次将植物非结构性碳纳入植物地上和地下经济策略框架,系统揭示了NSC在塑造地上和地下多维经济学性状空间中的独特作用,对于科学认识植物响应和适应环境变化的生态策略提供了新的见解。上述研究结果近期以“Contrasting coordination of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with leaf and root economic strategies of alpine coniferous forests”为题发表在植物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New Phytologist (2024)上。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成都生物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张佩佩和郑州大学丁俊祥博士,通讯作者为尹华军研究员和...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 - 01 - 25
点击次数: 0
简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省草业研究所生态园林室在揭示灌丛化草山草坡多功性和功能权衡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Shrub expansion raises both aboveground and underground multifunctionality on a subtropical plateau grassland: Coupling multitrophic community assembly to multifunctionality and functional trade-off”为题发表在《Front. Microbiol.》(TOP,二区)上。全球草地正经历灌木扩张。然而,地上和地下多样性,以及地下群落装配过程和多样性在形成灌丛化草地的多功能性和功能权衡方面的相对重要性仍然未知。近期,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省草业研究所生态园林室丁磊磊团队在贵州亚热带高原灌木扩张草地上发现,灌木扩张显著增强了地上、地下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灌木扩张提高了植物物种丰富度,改变了土壤丰富亚群落和稀有亚群落的组装过程和物种丰富度。凋落物数量、灌木覆盖率、植物物种丰富度和碳限制显著解释了土壤微生物亚群落的组装过程。影响多功能性的不是土壤微生物物种丰富度,而是灌木扩张引起的枯枝落叶和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所驱动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装过程。影响功能权衡的是土壤微生物物种的丰富度,而不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装过程。土壤微生物物种丰富度对功能权衡的影响大于植物物种丰富度。据悉,这是首次将多营养群落装配过程与多功能性和功能权衡相结合的研究,这个研究促进了对地上和地上多样性在多功能性与功能权衡中作用的理解,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维持灌丛化草地态系统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省草业研究所生态园林室学术带头人丁磊磊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这项成果得到了贵州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黔科合基础-ZK(2023)一般157]、贵州省技术研发计划[黔科合支撑(2023)一般16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60341)和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QKHFQ(2022)004]的支持。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 - 12 - 04
点击次数: 0
文献解读原名:Accumulation of soil microbial extracellular and cellular residues during forest rewilding: Implications for soil carbon stabilization in older plantations译名:人工林长期自然演化过程促进土壤微生物残留物碳的积累:老龄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固持作用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IF:9.7发表时间:2023.11第一作者:石 珂通讯作者:阮宏华教授01研究背景森林是全球最大的陆地碳库,其中三分之二的碳储存在土壤中,在全球碳循环过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自上世纪以来,天然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现存的天然林迫切需要保护,这导致了人工林的建立和迅速扩张。目前,为了帮助人工林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提倡减少人为干预以鼓励人工林的自然演化。然而,不同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工林自然演替的响应存在差异。微生物残留物作为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的重要成分,其是否会随着林分发育而增加,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又如何变化仍不清楚。02研究方法该项研究将微生物残留物分为胞外残留物和胞内残留物,以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EPS)作为胞外残留物的代表,以氨基糖为生物标识物衡量胞内残留物,研究了水杉人工林近40年(6 ~ 45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微生物残留物的变化(图1)。图1 土壤微生物残留物随林分发育的积累过程与机制假设03结果人工林的长期自然演化过程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残留物的线性积累,增加了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其中,EPS-多糖增加了126.5%;总胞内残留物碳、真菌残留物碳和细菌残留物碳分别增加了73.4%、77.2%和54.3%(图2)。EPS-多糖和总胞内残留物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分别增加了66.1%和32.1%(图3)。微生物胞外残留物和胞内残留物的主要驱动因子不同。细根生物量是胞外残留物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壤氮和有机碳含量是胞内残留物的主要驱动因子(图4)。图2 人工林林分发育及自然演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残留物的变化图3 人工林林分发育及自然演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残留物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图4 人工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生物和物理化学因子对土壤微生物残留物的影响04结论该研究阐明了在人工林长期自然演化过程中,微生物胞...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 - 11 - 01
点击次数: 0
@第二十二届中国生态学大会2023年10月27—30日,由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生态学大会暨中国生态学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顺利举行,大会主题为“生态科学新使命: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可持续性”。会议安排了大会特邀报告、分会专题报告、学术墙报展示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同时举办与生态学研究领域相关的仪器设备、应用软件、文献出版物展示和生态产品宣传活动。栢晖生物作为一家专注为生态、农业、林业等科学研究领域提供检测服务的机构参与会议。关于栢晖栢晖生物成立于 2014 年,是一家专注于为生态、农业、林业等科学研究领域提供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成熟、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聘请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单位生态、农业相关方向专家顾问十余人,现已与全国 100 多家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年交付实验数据量可达100万+。END# 栢晖 #—特色检测指标—土壤、植物酶活检测氨基糖、木质素、PLFA磷组分、有机酸、有机氮组分微生物量碳氮磷、同位素等其他土壤、植物、水体等常规检测指标均可测定了解更多检测信息按区域添加微信咨询详情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 - 10 - 11
点击次数: 0
文献解读基本信息:原名:Recalcitrant organic carbon plays a key role in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long a long-term vegetation succession on the Loess Plateau译名:黄土高原植被演替过程中,顽固性有机碳在土壤固碳中起着关键作用作者:石经纬期刊:Catena影响因子/分区:6.2 /Q1发表时间:2023.09.18摘要:植被恢复能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增强土壤有机碳(SOC)固存。然而,长期植被演替过程中有机碳组分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农田到顶极森林的完整的~160年时间序列,研究了表层土壤(0~20 cm)和底层土壤(20~40 cm)有机碳组分的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植被演替年龄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有显著影响(p关键词:植被演替、顽固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组分、稳定碳库、碳库管理指标研究背景:黄土高原植被稀疏,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低,是全球碳(C)固存潜力最高的地区之一。了解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动态对于植被恢复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将农田转化为自然恢复的草原或森林时。子武岭地区经历了近160年的次生演替,是黄土高原独特的退耕后植被自然演替序列完整的地区。因此,该区域可以更好地了解长期植被演替过程中的有机碳动态,这对准确估算陆地环境土壤C通量和指导生态系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植被演替改变凋落物和根系输入的质量和数量,对土壤有机质(SOM)的形成和稳定性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SOM再生是影响植物残体有机碳含量和分布的关键第一步。然而,了解有机碳含量的动态仅限于评估植被演替,因为有机碳组分的敏感性和周转期不同。功能有机碳库的分类对于理解有机碳质量对植被演替的响应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了解有机碳库,通常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对有机碳进行分组。有机碳通常分为活性碳和稳定碳两部分。挥发性有机碳(LOC)、颗粒性有机碳(P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是易矿化、对植被演变敏感、影响养分供应的活性有机碳组分。顽固性有机碳(ROC)和矿物伴生有机碳(MAOC)是稳定的有机碳组分,可以在土壤中存在数千年,强烈影响陆地碳汇。以往关于植被演替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有机碳、储量和部分有机碳组分。然而,关于植被演替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的系统、完整的研究还很少。土壤有机碳积累主要受土壤和植物性质的影响,土壤pH值、土壤含水量都会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提供物理保护,并影响有机碳分数。有报道表明,在撂荒后的自然恢复过程...
微信公众号
检测咨询热线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成宏路72号-四川检验检测创新科技园2号楼4层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雄天路98号广发隆平创业园2栋6002
官方热线:028 8525 3068
投诉电话:18181920125
传真:+86 0755-2788 8009
Copyright ©2005 - 2013 成都栢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