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8525-3068
新闻动态 News
News 行业新闻
文献解读原名:Multitrophic interactions support belowground carbon sequestrationthrough microbial necromass accumulation in dryland biocrusts译名:多营养级相互作用通过微生物残体积累以支持干旱生物结皮中土壤碳封存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IF:9.8发表日期:2025年1月第一作者:石佳 中国农业大学 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王祥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1背景土壤有机碳(SOC)是全球最大的陆地有机碳库,估计有1500-2400 Pg。SOC在调节全球碳储量和通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被视为土壤碳动态的主要调节因子。一般来说,微生物通过分解减少SOC库存,同时通过形成微生物生物量和稳定坏死残留物来促进稳定的碳库。最近对土壤生物标志物的全球评估表明,微生物尸体占SOC库的50%,而活微生物生物量不到5%。因此,需要深入了解控制微生物生命和死亡过程的机制,以揭示全球碳循环的复杂性,并制定有效的土壤管理策略。如生物物理特征、细胞化学组成和生活史等,影响土壤有机物循环与微生物残体碳(MNC)积累。碳利用效率(CUE)衡量转化为微生物生物量的有机碳占比,反映土壤有机碳(SOC)平衡,与 MNC、SOC 的关系存争议。竞争、互利共生...
发布时间: 2025 - 03 - 05
浏览次数:0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 - 11 - 14
点击次数: 0
草原土壤储存有439 Gt有机碳(SOC),在调节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气氮沉降的“施肥效应”强烈地影响着土壤碳储存。因此,明确高寒草甸SOC组分对氮、磷富集的响应和潜在机制至关重要。西南民族大学高寒湿地生态保护研究创新团队马文明副研究员课题组依托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和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红原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氮磷添加实验。采取随机区组用尿素(CO(NH2)2)和过磷酸钙(Ca(H2PO4)2·H2O)设计7个施肥梯度,氮肥施尿素(46.65%N),磷肥施过磷酸钙(16%P2O5),施肥梯度分别为(0g尿素+0g过磷酸钙)/m2(CK)、(10g尿素)/m2(N10)、(30g尿素)/m2(N30)、(10g过磷酸钙)/m2(P10)、(30g过磷酸钙)/m2(P30)(5g尿素+5g过磷酸钙)/m2(NP10)、(15g尿素+15g过磷酸钙)/m2(NP30)。研究发现,氮和磷添加导致 SOC含量增加19.95%–36.66%;在相同施肥条件下,SOC含量随着施肥梯度的增加而增加,在N30处理下达到最高;N和P添加促进了脂肪族碳和芳香族碳的富集;与其他处理相比,NP30处理下SOC的稳定性最高,而P10处理下SOC的稳定性最低。表明N和P添加促进了不稳定碳的损失和稳定碳的富集,从而提高了SOC的稳定性,促进了高寒草甸SOC的封存。总体而言,氮磷添加改变了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的理化性质以及SOC的官能团组成,进而促进了SOC积累。因此,在退化的生态系统中添加氮和磷可能是改善土壤碳固存的有效措施。该项研究近期以题为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upply controls stabi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alpine meadow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发表在生态学领域一区期刊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上(IF=6.576)。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1600378和U20A2008)、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科技创新团队(2024CXTD10)建设项目、西南民族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No. CX2023030)和中央高校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2023NYXXS099)等项目资助。Fig. 2. The effects of N and P addition on soil ...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 - 10 - 18
点击次数: 0
栢晖文献解读原名:Canopy and understory nitrogen additions differently affect soil microbial residual carbon in a temperate forest译名:林冠和林下氮素添加对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影响不同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IF:10.8发表日期:2024.7(网络首发2024.7)第一作者:Yuanqi Chen,湖南科技大学1背景对森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下加氮对微生物和微生物残体的影响上,但对自然界氮沉积的主要途径——植物冠层氮沉积的影响还没有明确的探讨。本文研究了10年N添加量(25和50 kg N ha−1yr−1)和模式(冠层和林下)对温带阔叶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的影响。2假设(1)N的添加减轻了微生物对N的限制,增加了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残体碳;(2)冠层氮的截留减少了直接进入土壤的氮量,所以林下N的添加对微生物残体的影响比冠层N的添加更强。3材料与方法(1)本研究在中国河南省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别山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北纬31°46′~ 31°52′,东经114°01′~ 114°06′)进行;(2)共随机设4个区组。每个块包含5个处理:CT(对照,不添加氮素)、CN25 (25 kg N / ha−1yr−1冠层添加氮素,低氮)、CN50 (50 kg N /ha−1yr−1冠层添加氮素,高氮)、UN25 (25 kg N / ha−1yr−1林下添加氮素,低氮)和UN50 (50 kg N / ha−1yr−1林下添加氮素,高氮);(3)施氮方式为NH4NO3溶液,4 ~ 10月每月施氮(每年7次)。为了增加树冠N,在每个地块的中心设置了一个35米高的塔,以支持洒水装置和抽水装置,将N溶液输送到森林树冠上(图1);(4)2022年7月,对应施氮第10年,分别在0 ~ 10 cm和10 ~ 20 cm深度采集土壤样品,共40个样品;(5)测定指标:pH、有机碳、全氮、全磷、磷脂脂肪酸、氨基糖。图1.正常处理中的三个喷撒系统。4结果(1)在0~10 cm土层,无论添加方式如何,N的添加都使土壤pH降低;与CT相比,CN25、CN50和UN50土壤全氮浓度显著增加。在10~20 cm层,尽管土壤pH趋于较低,土壤有机碳和全磷浓度似乎较高(表1)。表1.施氮第10年各处理土壤理化性质(2)无论冠层还是林下模式,N添加对土壤微生物PLFA均无显著影响(表2),这表明微生物...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 - 08 - 30
点击次数: 0
原名:Characteristics of dissolved black carbon in riverine surface microlayer译名:河流表层中溶解性黑碳的特征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IF:5.3发表日期:2023.07第一作者:Vaezzadeh, Vahab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粤港澳环境污染与控制联合实验室一、背景黑碳(BC)是由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根据BC的结构和土壤组成,土壤中的BC最终会生物降解并在孔隙水中溶解,从而通过地表径流输送到水生环境中。BC的溶解形式(DBC)通过河流进入海洋,由于其难降解的特性,对地球上的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先前使用(BPCAs)苯多羧酸方法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河流和海洋中不同的DBC特征。虽然DBC的河流输出被认为是海洋DBC库的主要贡献者,其速率为27 Tg -1C-1y ,但关于河流DBC的含量和特征(结构和同位素特征)的数据缺乏。表层微层(SML)厚度为1 ~ 1000 μm,是大气和水生环境之间的分界线,与下层相比,具有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特性。SML在(可溶性有机碳)DOC及其难熔部分的扩散气水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DBC的来源,也是DBC的汇。目前,有机污染物在SML中的富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而空气-水界面的DBC研究一直被忽视。因此,通过对珠江(PR)上、中和下游的SML中DBC含量组成及其同位素的研究弥补河流DBC特征和河口DBC的运输机制的数据的缺失以及有助于更好的理解DBC沿陆-海洋连续体的运输和命运。二、科学问题(1)分析从PR中采集的SML样本中DBC的含量、组成和δ13C特征。(2)将SML中DBC的特征和来源与全球不同水生生态系统的现有文献进行比较。三、材料与方法(1)SML水样采集于2020年10月东部PR上、中、下游的沙绵(SM:23.1◦N/113.2◦E)、帕周(P:23.1◦N/113.4◦E)和黄蒲(HP:23.1◦N/113.5◦E)。(2)SML样品的采集使用预先清洗的定制旋转鼓采样器(长50 cm,直径30 cm,转速为73.5 r/min。(3)测定指标:DOC(总有机碳(TOC)分析仪),DBC(采用Dittmar(2008)描述的BPCA方案),DBC的δ13C分析(作者2021年出版论文中相同的方法)。(4)数据分析:利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研究DBC与DOC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了单因素方差检验来分析不同采样点间的DBC组成和δ13C值的差异。BPCA操作方法:将冻干的沉...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 - 07 - 30
点击次数: 0
7月26日至29日,由中国林学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主办,以“加强科技创新 培育发展林草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在陕西杨凌举行。第九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围绕林草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开展综合和专题学术交流,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汇聚力量。大会共设1个主会场,60个分会场,开展了1096场特邀和专题报告,征集了1500余篇论文摘要,汇聚了近3000名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的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大会各分会场分别围绕林草科技管理、林业史、林业经济、林草基础生物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土壤、盐碱地、树木学、森林生态、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与功能、自然保护地、湿地、国家公园、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城市森林、园林、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等众多学科和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栢晖作为科研检测行业的一线领先企业受邀参与并赞助大会,丰富多样的测定项目类型受到众多老师同学的关注青睐。我们将砥砺前行,继续为广大科研学者们提供高效、准确的检测服务。来源:中国科技网更多检测相关讯息so栢晖生物了解更多~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 - 07 - 24
点击次数: 0
文献解读原名:Not all soil carbon is created equal: Labile and stable pools under nitrogen input译名:并非所有的碳都是相同的:氮输入下的易分解库和稳定库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IF:10.8发表日期:2024.7.8第一作者:臧华栋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背景人类活动提高了世界范围内的氮输入,由于农业活动和化石燃料的使用,人类氮输入比自然来源大30%-50%。鉴于碳氮之间的密切关系,活性氮输入水平将极大地影响全球碳循环,氮输入的增加刺激了土壤碳储存,因为氮的增加促进了植物生物量的产生和植物来源的碳输入,然而氮输入对不同周转时间的有机质(SOM)库影响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其潜在机制。因此,探究有机质库对氮输入的响应对阐明全球C循环的复杂性至关重要。假设(1)通过方法组合可以有效地评价C池(从数年到数十年的周转率)对氮施肥的响应。(2)“碳限制”和“微生物氮开采”这两种机制都与SOM池相关,取决于它们的可用性,这代表这两种理论之间的联系。科学问题(1)分析不稳定到稳定有机质的矿化反应;(2)量化各种有机质库分解对氮输入的敏感性;(3)评估细菌和真菌群落变化,并阐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程度如何反映有机质分解对氮输入的响应。材料与方法方法:将有机质中的13C自然丰度与21年的C3-C4植被转换和长期孵化实验结合起来,估算氮输入对不稳定碳库和稳定碳库有机质矿化的影响。土壤取自霍恩海姆大学试验站0-10厘米深度(有机碳约2.4%,总氮含量0.25%,pH值5.1)和邻近草地(有机碳约2.5%,总氮0.21%,pH 5.1)。巨芒草作为一种C4植物,在21年前被引入到之前的C3草地土壤中,导致δ13C从−27‰转移到−17‰。δ13C中这种差异被用来区分新土壤和老土壤有机碳。C4-C称为新C(小于21年),而C3-C来自以前的草原碳称为老C(大于21年)。检测指标:CO2累计排放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δ13C分析、微生物群落组成、胞外酶活性:碳相关(β-葡萄糖苷酶BG、β-木糖苷酶BX、纤维二糖苷酶CBH、α-葡萄糖苷酶AG)、氮相关(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酶NAG)图1 将21年后的C3-C4植被变化(通过δ13C分离新旧碳库)与长期孵育(通过矿化排出不稳定的碳库)结合使用的实验设计示意图结果对于非常不稳定的有机质库,氮输入使有机质分解平均降低18%-52%,对于不稳定/稳定的有机质库降低了11%-47%,对于非常稳定的有机质库降低了3%...
微信公众号
检测咨询热线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成宏路72号-四川检验检测创新科技园2号楼4层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雄天路98号广发隆平创业园2栋6002
官方热线:028 8525 3068
投诉电话:18181920125
传真:+86 0755-2788 8009
Copyright ©2005 - 2013 成都栢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