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8525-3068
新闻动态 News
News 行业新闻

北方森林中根系的存在改变了真菌残体和相关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分解动态

日期: 2021-08-20
标签:

摘要:

最近的研究强调,真菌菌丝残体是土壤C和N输入和储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识别控制真菌残体分解的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因子将为了解真菌有机质如何影响森林土壤C和养分循环提供关键的见解。我们调查了真菌残体上定殖的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动态过程,利用不同网孔大小的培养袋以控制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分解者的参与。在30个月的培养过程中,残体相关的细菌和真菌群落在分类和功能上都很丰富,寡营养细菌和根相关真菌(即ECM真菌、ERM真菌和内生真菌)的丰度在网袋分解后期增加。残体相关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6个月时最高,而亮氨酸氨基肽酶在18个月时最高。基于渐近分解模型,根的存在与真菌残体最初更快的分解速率有关,但导致在稍后的采样时间内真菌残体保留的更多。这些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组成和酶活性在分解真菌残体过程中保持动态变化,根系及其共生真菌导致微生物残体周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慢。


关键词:

细菌,北方森林土壤,C循环,ECM真菌,ERM真菌,真菌残体,真菌,菌丝周转。


研究背景:

死亡的真菌菌丝(以下简称真菌残体)在土壤C、N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的大多数研究集中于短期的真菌残体质量损失以及与残体分解相关的早期定殖的微生物群落。考虑到真菌残体较难降解部分的长期存在,微生物分解者在何种程度上仍然活跃地占据这些部分尚不清楚。此外,很少有研究测量了与真菌残体分解相关的酶,这与基于序列的鉴定可以帮助确定不同微生物分解者群体的目标资源。最后,根系可以加速或延缓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并且根系的存在也会影响各种与根系相关的微生物丰度,包括ECM真菌。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根系相关的ECM真菌是如何影响真菌残体的。


研究内容:

基于此,本研究对含有真菌残体的网袋首先进行了高通量测序来识别6、18和30个月土壤培养后与真菌残体分解相关的细菌和真菌群落。其次,在同一采样时间内,定量了3种针对不同的C和N组分的酶(β-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N-乙酰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第三,重新分析了真菌残体质量损失率,以评估早期和后期取样时根系存在的潜在不同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赫尔辛基大学Hyytiälä林业野外观测站和SMEAR II生态-大气关系测量站进行。将原位培养的Chondrostereum purpureum残体放入3种不同孔径(1、50、1000μm)的尼龙网袋中,再将网袋随机埋入有机层和矿质层之间,并于分解的第6、18和30个月时收获。


研究结果:

1. 与真菌残体相关的细菌和真菌群落

01


细菌OTU丰富度随时间增加相对稳定,而真菌群落的OTU丰富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图1)。此外,细菌和真菌群落的OTU丰富度随着网孔的减小而显著降低。

北方森林中根系的存在改变了真菌残体和相关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分解动态

图1 不同培养时间或网孔大小的细菌和真菌的OTU丰富度;不同小写字母表示有统计学意义(p ≤0.05)


NMDS分析显示,与1000μm网袋上的定殖的细菌群落相比,50μm和1μm的细菌群落更为相似(图2a)。培养时间是控制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解释了20.3%的OTU组成变化(图2b)。细菌群落主要由Acidobacteria、Actin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Bacilli、Bacteroidia和Verrucomicrobiae等组成(图2c)。Alph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Bacteroidia是培养6个月后最丰富的纲,Acidobacteriia、Actinobacteria、Bacilli和 Verrucomicrobiae培养30个月后逐渐成为占优势的纲。另外,50 μm和1 μm的真菌群落也更为相似(图2d)。培养时间和孔径显著影响真菌群落组成,解释了OTU组成变化的5.7%和4.5%(图2e)。在所有采样时间点,真菌群落以Mucoromycetess纲(高达75%)为主,其次是Agaricomycetes、Eurotiomycetes、Leotiomycetes纲(图2f)。在1000 μm菌袋中,Mucoromycetess的相对丰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而在50 μm和1 μm菌袋中,Mucoromycetess的相对丰度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

北方森林中根系的存在改变了真菌残体和相关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分解动态

图2 不同培养时间和网孔径大小的OTU组成的(a)细菌和(d)真菌群落的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不同培养时间和网孔径大小的基于排列多变量方差分析(PERMANOVA)解释(b)细菌和(e)真菌OTU组成的方差,培养时间和网孔大小单独处理。不同培养时间和网孔径大小的(c)细菌和(f)真菌纲相对丰度。


在三个采样时间,定殖的细菌派系总体以富营养细菌为主(图3a)。然而,培养时间显著影响富营养细菌和寡营养细菌相对丰度(表S4),前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从60%下降到20%,后者从6个月时的2.5%上升到30个月时的8%(图3a)。另外,定殖的真菌派系中腐生菌占据主导地位(图3b)。腐生真菌的相对丰度随时间增加而减少,ECM真菌和ERM真菌的相对丰度随时间增加而显著增加。腐生真菌的相对丰富度随孔径减小而增加,ECM真菌、ERM真菌和内生真菌的相对丰富度随孔径减小而减少(图3b)。

北方森林中根系的存在改变了真菌残体和相关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分解动态

图3 不同培养时间或网孔大小的(a)细菌和(b)真菌功能群的相对丰度;不同小写字母表示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大部分细菌属受到培养时间的显著影响(图4)。Chitinophaga、Dokdonella、Ferruginibacter、Mucilaginibacter和Pedobacter在培养6个月后是最丰富的细菌属,然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下降。在收获6个月时,Bacillus、Cohnella、Granulicella、Mycobacterium和Paenibacillus等细菌属含量不高,但在18和30个月时显著增加。与50和1 μm孔径处理相比,1000 μm孔径处理中Acidothermus、Bradyrhizobium、Burkholderia、Cohnella和Mycobacterium属显著富集。Cohnella、Labilithrix、Paenibacillus和Rhodococcus相对丰度与真菌残体残留量呈显著负相关。Acidipila、Dyella、Flavobacterium、Streptacidiphilus和Streptomyces的相对丰度与真菌残体残留量呈显著正相关。


北方森林中根系的存在改变了真菌残体和相关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分解动态

图4 不同培养时间或网孔大小的细菌属的相对丰度。其中细菌属较为丰富,占总相对丰度的80%。圆的大小与每个细菌属的相对丰度有关。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评价了培养时间和网孔大小对各细菌属相对丰度的影响,p值用红色表示(T =时间,M =网孔大小,I =时间×网孔大小);ns表示结果不显著。不同采样时间细菌属相对丰度与真菌残体质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只显示了显著的相关性(p ≤0.05)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Mucor是最丰富的真菌属,但在后期显著减少(图5)。在18和30个月的采样次数中,1000 μm真菌袋中的Mucor相对丰度也显著低于50和1 μm真菌袋。第二丰富的Penicillium属在50 μm真菌袋中的含量显著高于1000 μm和1 μm真菌袋。此外,Geomyces、Inocybe、Meliniomyces和Penicillium在6个月的采样时间内与真菌残体质量残留量呈显著正相关,而Amanita, Mortierella, 、Piloderma和Umbelopsis 在后期采样时间内与真菌残体质量残留量呈正相关。


北方森林中根系的存在改变了真菌残体和相关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分解动态

5 不同培养时间或网孔大小的真菌属的相对丰度。其中真菌属较为丰富,占总相对丰度的80%。圆的大小与每个真菌属的相对丰度有关。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评价了培养时间和网孔大小对各真菌属相对丰度的影响,p值用红色表示(T =时间,M =网孔大小,I =时间×网孔大小);ns表示结果不显著。不同采样时间真菌属相对丰度与真菌残体质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只显示了显著的相关性(p ≤0.05)




2. 与真菌残体相关的酶活性

02

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受培养时间显著影响, 6个月时高于18个月或30个月时的活性(图6)。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也受培养时间的显著影响,18个月后达到最大值。相比之下,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不受培养时间的显著影响。三种酶活性均不受孔径处理的显著影响(图6)。


北方森林中根系的存在改变了真菌残体和相关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分解动态

图6 不同培养时间或网孔大小的酶活性;不同小写字母表示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真菌残体的质量损失

03

渐近衰减模型显示真菌残体的质量损失取决于孔径大小和时间。与1000 μm菌袋(k = 5.65)相比,50 μm菌袋和1 μm菌袋的衰变常数(k = 0.43和k = 0.50)相对较低。1000 μm菌袋的渐近值是50 μm或1 μm菌袋的1.5倍,这与后期质量损失相关。在第二次和第三次采收中,1000 μm真菌袋中残留的质量稳定在~12%,而50 μm和1 μm真菌袋中残留的质量稳定在~7%(图S4,表S6)。


北方森林中根系的存在改变了真菌残体和相关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分解动态

图7 渐近非线性指数衰减模型适用于各种网格尺寸的处理



原名:Root presence modifies the long-term decomposition dynamics of fungal necromass and the associated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a boreal forest

译名:北方森林中根系的存在改变了真菌残体和相关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分解动态

期刊:Molecular Ecology

IF:5.163

发表时间:2021.01.26

第一作者: François Maillard

通讯作者:François Maillard

合作作者:Peter G. Kennedy, Bartosz Adamczyk, Jussi Heinonsalo, Marc Buée

主要单位:

INRAE, UMR IAM, Université de Lorraine, Nancy, France

Department of Plant and Microbial Biolog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t. Paul, MN, USA Natural Resources Institute Finland, Helsinki, Finland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University of Helsinki, Helsinki, Finland

Institute for Atmospheric and Earth System Research (INAR)/Forest Sciences, University of Helsinki, Helsinki, Finland

Finnish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 Helsinki, Finland



  • 最新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0
    2024 - 11 - 29
    文献解读原名:Rhizosphere as a hotspot for microbial necromass depositioninto the soil carbon pool译名:根际是微生物残体进入土壤碳库的热点区期刊:Journal of EcologyIF: 5.3发表日期:2024.11.15第一作者:汪其同背景森林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SOC)库,高效发挥森林土壤碳汇功能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应地,科学认识森林土壤固碳过程与调控机制已成为当前森林生态学、土壤学领域重要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与林业碳汇功能适应性管理的核心现实需求。近年来不断涌现的证据表明,微生物通过合成代谢而迭代积累的微生物残体很大程度上主导了SOC的长期积累和固持。其中,由于根源C持续输入在根系周围的根际微域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又典型的微生物热点区,并伴随着更快的微生物生长和更强的微生物代谢活性,进而导致根际区微生物残体对长期SOC积累贡献能力比非根际区更为突出和明显。然而,目前大多研究通常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视为一个均质有机体,而缺乏针对根际区SOC形成过程与稳定性机制的专一性试验研究,导致根际区土壤碳动态过程及其生态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未被探索和了解,已成为森林土壤碳汇功能变化认知最少且极为薄弱的关键环节之一。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尹华军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收集青藏高原典型高寒针叶林39个样点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样品(图1),量化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有机碳和氨基糖的浓度,并通过计算根际相对于非根际土壤中增加的氨基糖与增加的有机碳的比例(RAS/SOC),评估了微生物残体对根际SOC积累的贡献程度。同时测定了根际土壤养分浓度和微生物生理性状,以揭示多变环境下根际微生物残体对SOC积累贡献的潜在微生物调控机制。图1  39个高寒针叶林采样点分布图我们假设:(1...
  • 点击次数: 0
    2024 - 11 - 21
    土壤酶活性,是指土壤酶催化物质转化的能力。常以单位时间内单位土壤的催化反应产物量或底物剩余量表示。土壤酶活性既包括已积累于土壤中的酶活性,也包括正在增殖的微生物向土壤释放的酶活性,它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土壤酶活的分类:已知的酶根据酶促反应的类型可分为六大类。即水解酶、氧化还原酶、转移酶、裂合酶、异构酶和连接酶。1. 水解酶类: 酶促各种化合物中分子键的水解和裂解反应。主要包括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脲酶、蛋白酶、磷酸酶等。2.氧化还原酶类: 指催化两分子间发生氧化还原作用的酶的总称。主要包括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等。3.转移酶类: 指能够催化除氢以外的各种化学官能团从一种底物转移到另一种底物的酶类,包括转氨酶、果聚糖蔗糖酶、转糖苷酶等。4.裂合酶类: 指催化由底物除去某个基团而残留双键的反应、或通过逆反应将某个基团加到双键上去的反应的酶的总称,主要包括谷氨酸脱羧酶、天门冬氨酸脱羧酶等。5.异构酶类: 酶促有机化合物转化成它的异构体的反应。6.连接酶类: 是一种催化两种大型分子以一种新的化学键结合一起的酶。测定方法分析:1.生化培养法作为酶活测定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又细分为分光光度法和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其基本原理是酶与底物混合经培养后产生某种带颜色的生成物,可在某一吸收波长下产生特征性波峰,再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设定的标准物及生成物的吸光值,由此确定酶活性的含量。滴定法:如果产物之一是自由的酸性物质可用此法。如脂肪酶催化脂肪水解释放出脂肪酸,脂肪酸的含量可以通过滴定进行定量,通过计算反应过程中脂肪酸的增加量就可以计算出脂肪酶的酶活力。2.荧光法荧光法是一种基于荧光信号的酶活测定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测量酶促反应中荧光物质的变化来推算酶活性。荧光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 点击次数: 0
    2024 - 11 - 14
    草原土壤储存有439 Gt有机碳(SOC),在调节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气氮沉降的“施肥效应”强烈地影响着土壤碳储存。因此,明确高寒草甸SOC组分对氮、磷富集的响应和潜在机制至关重要。西南民族大学高寒湿地生态保护研究创新团队马文明副研究员课题组依托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和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红原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氮磷添加实验。采取随机区组用尿素(CO(NH2)2)和过磷酸钙(Ca(H2PO4)2·H2O)设计7个施肥梯度,氮肥施尿素(46.65%N),磷肥施过磷酸钙(16%P2O5),施肥梯度分别为(0g尿素+0g过磷酸钙)/m2(CK)、(10g尿素)/m2(N10)、(30g尿素)/m2(N30)、(10g过磷酸钙)/m2(P10)、(30g过磷酸钙)/m2(P30)(5g尿素+5g过磷酸钙)/m2(NP10)、(15g尿素+15g过磷酸钙)/m2(NP30)。研究发现,氮和磷添加导致 SOC含量增加19.95%–36.66%;在相同施肥条件下,SOC含量随着施肥梯度的增加而增加,在N30处理下达到最高;N和P添加促进了脂肪族碳和芳香族碳的富集;与其他处理相比,NP30处理下SOC的稳定性最高,而P10处理下SOC的稳定性最低。表明N和P添加促进了不稳定碳的损失和稳定碳的富集,从而提高了SOC的稳定性,促进了高寒草甸SOC的封存。总体而言,氮磷添加改变了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的理化性质以及SOC的官能团组成,进而促进了SOC积累。因此,在退化的生态系统中添加氮和磷可能是改善土壤碳固存的有效措施。该项研究近期以题为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upply controls stabi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 点击次数: 0
    2024 - 11 - 11
    栢晖生物特色检测指标——同位素的测定:更所检测相关讯息so栢晖生物了解更多
文体活动 MORE+
案例名称: 孵化中心
说明: 栢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孵化中心成立于2015.06.01日,研发领域涉及生物试剂耗材、仪器、新产品开发及各生物科技服务类项目等。自成立以来,陆续吸引了大批专家教授加盟合作,并与全国数十家高校及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心共有博士及以上学位骨干人员10人,专门负责公司新产品研发等工作,已成功研发出无线温度监控器及NO检测试剂盒等产品(详情见成功案例),另有细胞分选仪等三个项目正在积极孵化当中。
2017 - 05 - 31
案例名称: 孵化中心流程
说明:
2017 - 07 - 17
微信公众号
检测咨询热线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成宏路72号-四川检验检测创新科技园2号楼4层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雄天路98号广发隆平创业园2栋6002
电话:028 8525 3068
传真:+86 0755-2788 8009
Copyright ©2005 - 2013 成都栢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