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8525-3068
新闻动态 News
News 行业新闻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氮素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日期: 2021-08-20
标签:

标题:Permafrost nitrogen status and its determinant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论文id:https://doi.org/10.1111/gcb.15205

原名:Permafrost nitrogen status and its determinant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译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氮素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

IF:10.863(2020)

发表时间:2020年6月7日

第一作者: Chao Mao

通讯作者:杨元和

主要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摘要:

It had been suggested that permafrost thaw could promote frozen nitrogen (N) release and modify microbial N transformation rates, which might alter soil N availability and then regulate ecosystem functions. However,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is issue is confined to limited observations in the Arctic permafrost region, without any systematic measurements in other permafrost regions. Based on a large-scale field investigation along a 1,000 km transect and a laboratory incubation experiment with a 15N pool dilution approach,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permafrost N status, including the available N content and related N transformation rates, across the Tibetan alpine permafrost region. In contrast to the prevailing view,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ibetan alpine permafrost had lower available N content and net N mineralization rate than the active layer. Moreover, the permafrost had lower gross rates of N mineralization, microbial immobilization and nitrification than the active layer. Our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the dominant drivers of the gross N mineralization and microbial immobilization rates differed between the permafrost and the active layer, with these rates being determined by microbial properties in the permafrost while regulated by soil moisture in the active layer. In contrast, soil gross nitrification rate was consistently modulated by the soil NH4+ content in both the permafrost and the active layer. Overall, patterns and drivers of permafrost N pools and transformation rates observed in this study offer new insights into the potential N release upon permafrost thaw and provide important clues for Earth system models to better predict permafrost biogeochemical cycles under a warming climate.


尽管已有研究表明,多年冻土融化可以促进冻土氮素释放,改变微生物氮转化速率,从而改变土壤氮素有效性,最后调节生态系统功能。然而,目前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仅限于北极永久冻土区的有限观测,没有对其他永久冻土区进行任何系统的测量。本研究基于1000 km样带的大规模野外调查和15N库稀释法的室内培养试验,对青藏高山多年冻土区冻土的氮素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包括速效氮含量及其转化速率。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层的速效氮含量和净氮矿化速率均低于活跃层。此外,多年冻土层的氮素矿化、微生物固定和硝化速率均低于活跃层。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主导冻土和活跃层总氮矿化和微生物固定化速率的驱动因素不同,冻土层的速率主要取决于冻土微生物特性,而活跃层的速率主要取决于其土壤水分。相反,土壤总硝化速率始终受到冻融和活跃层土壤NH4+含量的调节。总体而言,本研究观察到的多年冻土N库和转化率模式和驱动因素为研究多年冻土融化后潜在的N释放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地球系统模型更好地预测气候变暖下冻土生物地化循环提供了重要思路。


关键词:

climate warming, frozen nitrogen, nitrogen availability, nitrogen cycle,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rates, permafrost thaw

气候变暖,冻土氮,氮素有效性,氮素循环,氮素转化率,冻土融化


前言:

气候变暖导致了大范围的永冻土融化,这可能引发相当数量的永冻土氮(N)释放,并进一步引发两个生态后果。首先,土壤氮有效性的增加可以促进植物对氮的吸收,提高生态系统的产量。其次土壤有效氮含量升高容易通过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以硝酸盐淋失以及氮氧化物排放的形式损失。因此,更好地了解多年冻土融化过程中土壤氮素的释放及其驱动因素,对于预测这些深层土壤氮去向及其对多年冻土影响地区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关键参数上,即冻融冻土中速效氮含量和土壤氮素转化速率,这些研究表明,永久冻土融化可能导致释放大量有效氮。

尽管人们对多年冻土N释放的关注越来越多,但我们的认识仍然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限制。首先,由于缺乏区域尺度的系统观测,目前还不清楚N转化速率的主导驱动因素是否在两个土层之间有所不同。第二,以前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北极多年冻土区,对其他永久冻土区的研究很少,如占北半球冻土面积75%的青藏高原。


研究内容:

本研究于2016年在青藏高原进行了大规模的野外采样活动,调查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24个样点。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多年冻土和活动层土壤有效氮的含量,包括无机氮(NH4+和NO3−)和有机氮(DON)。还测定了土壤净氮和总氮的转化率,以及两个土层中相关的生物和非生物驱动因素。通过进行这些测量,我们旨在解决以下三个问题:(A)永冻层的有效氮含量是否高于活动层?(B)融化的多年冻土是否具有比活跃层更高的净氮和总氮转化速率?(C)土壤氮素转化速率的主导驱动因素在多年冻土层和活跃层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主要结果:

01

土壤有效氮含量和氮转化率的垂直格局


土壤速效氮含量在冻土层和活跃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图1),土壤DIN和DON含量较低,分别约占活动层的59.7%和14.4%。土壤DIN在多年冻土层和活动层中均以为NH4+主,分别约占97.6%和94.7%。同样,冻土层和活跃层之间的土壤氮转化速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冻土层的总氮矿化速率、微生物固定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均低于活跃层(图2),比例分别为15.6%、10.7%和9.2%。与总速率相似,冻土中氮矿化和硝化的净速率也低于活动层(图3)。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氮素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图1 冻土样带24个采样点土壤NH4+-N(a)、NO3--N(b)、溶解无机N(DIN,c)和溶解有机N(DON,d)含量差异的空间变化。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氮素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图2 冻土样带的24个采样点冻土层和活动层土壤之间的总氮矿化率(GNM,a)、微生物固持速率(MIM,b)和总硝化速率(GN,c)差异的空间变化。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氮素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图3 冻土样带24个采样点冻土层与活动层土壤净氮矿化速率(NNM,a)和净硝化速率(NN,b)差异的空间变化。


02

大尺度上土壤氮素转化速率的驱动因素

土壤氮素转化速率(净氮转化速率/总氮转化速率)与潜在驱动因子(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同样,在冻土中,总氮转化速率与上述大多数变量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总氮转化速率与沙粒含量以及总硝化速率与AOB丰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图4)。活跃层和冻土层土壤氮素转化速率受不同因素的调控。具体地说,活跃层的氮矿化和微生物固定的总速率主要受土壤水分控制(图5a,b),而冻土中的氮矿化和微生物固定速率主要受微生物特性的调节(PLFA总量和真菌/细菌比;图5d,e)。


图4 活性层和冻土层土壤中生物和非生物变量解释的总氮矿化(a)、微生物固定化(b)和总硝化(c)速率的比例。


图5 活动层和冻土层土壤中总氮矿化(a,d)、微生物固定(b,e)和总硝化(c,f)速率的变异分割分析结果。



结论

本研究首次尝试揭示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中有效氮库和转化速率的大尺度模式和驱动因素(图6)。本研究观察到多年冻土中的DIN(NH4+,NO3−)和DON含量以及净氮/总氮的转化率始终低于活动层。研究还发现,多年冻土和活跃层的氮素矿化和微生物固定的总速率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微生物特性(微生物生物量和真菌:细菌比)在多年冻土中占主导地位,而土壤水分在活跃层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而总硝化速率主要受冻土和活跃层土壤NH4+含量的影响。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氮素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 最新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0
    2024 - 11 - 29
    文献解读原名:Rhizosphere as a hotspot for microbial necromass depositioninto the soil carbon pool译名:根际是微生物残体进入土壤碳库的热点区期刊:Journal of EcologyIF: 5.3发表日期:2024.11.15第一作者:汪其同背景森林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SOC)库,高效发挥森林土壤碳汇功能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应地,科学认识森林土壤固碳过程与调控机制已成为当前森林生态学、土壤学领域重要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与林业碳汇功能适应性管理的核心现实需求。近年来不断涌现的证据表明,微生物通过合成代谢而迭代积累的微生物残体很大程度上主导了SOC的长期积累和固持。其中,由于根源C持续输入在根系周围的根际微域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又典型的微生物热点区,并伴随着更快的微生物生长和更强的微生物代谢活性,进而导致根际区微生物残体对长期SOC积累贡献能力比非根际区更为突出和明显。然而,目前大多研究通常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视为一个均质有机体,而缺乏针对根际区SOC形成过程与稳定性机制的专一性试验研究,导致根际区土壤碳动态过程及其生态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未被探索和了解,已成为森林土壤碳汇功能变化认知最少且极为薄弱的关键环节之一。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尹华军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收集青藏高原典型高寒针叶林39个样点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样品(图1),量化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有机碳和氨基糖的浓度,并通过计算根际相对于非根际土壤中增加的氨基糖与增加的有机碳的比例(RAS/SOC),评估了微生物残体对根际SOC积累的贡献程度。同时测定了根际土壤养分浓度和微生物生理性状,以揭示多变环境下根际微生物残体对SOC积累贡献的潜在微生物调控机制。图1  39个高寒针叶林采样点分布图我们假设:(1...
  • 点击次数: 0
    2024 - 11 - 21
    土壤酶活性,是指土壤酶催化物质转化的能力。常以单位时间内单位土壤的催化反应产物量或底物剩余量表示。土壤酶活性既包括已积累于土壤中的酶活性,也包括正在增殖的微生物向土壤释放的酶活性,它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土壤酶活的分类:已知的酶根据酶促反应的类型可分为六大类。即水解酶、氧化还原酶、转移酶、裂合酶、异构酶和连接酶。1. 水解酶类: 酶促各种化合物中分子键的水解和裂解反应。主要包括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脲酶、蛋白酶、磷酸酶等。2.氧化还原酶类: 指催化两分子间发生氧化还原作用的酶的总称。主要包括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等。3.转移酶类: 指能够催化除氢以外的各种化学官能团从一种底物转移到另一种底物的酶类,包括转氨酶、果聚糖蔗糖酶、转糖苷酶等。4.裂合酶类: 指催化由底物除去某个基团而残留双键的反应、或通过逆反应将某个基团加到双键上去的反应的酶的总称,主要包括谷氨酸脱羧酶、天门冬氨酸脱羧酶等。5.异构酶类: 酶促有机化合物转化成它的异构体的反应。6.连接酶类: 是一种催化两种大型分子以一种新的化学键结合一起的酶。测定方法分析:1.生化培养法作为酶活测定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又细分为分光光度法和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其基本原理是酶与底物混合经培养后产生某种带颜色的生成物,可在某一吸收波长下产生特征性波峰,再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设定的标准物及生成物的吸光值,由此确定酶活性的含量。滴定法:如果产物之一是自由的酸性物质可用此法。如脂肪酶催化脂肪水解释放出脂肪酸,脂肪酸的含量可以通过滴定进行定量,通过计算反应过程中脂肪酸的增加量就可以计算出脂肪酶的酶活力。2.荧光法荧光法是一种基于荧光信号的酶活测定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测量酶促反应中荧光物质的变化来推算酶活性。荧光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 点击次数: 0
    2024 - 11 - 14
    草原土壤储存有439 Gt有机碳(SOC),在调节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气氮沉降的“施肥效应”强烈地影响着土壤碳储存。因此,明确高寒草甸SOC组分对氮、磷富集的响应和潜在机制至关重要。西南民族大学高寒湿地生态保护研究创新团队马文明副研究员课题组依托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和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红原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氮磷添加实验。采取随机区组用尿素(CO(NH2)2)和过磷酸钙(Ca(H2PO4)2·H2O)设计7个施肥梯度,氮肥施尿素(46.65%N),磷肥施过磷酸钙(16%P2O5),施肥梯度分别为(0g尿素+0g过磷酸钙)/m2(CK)、(10g尿素)/m2(N10)、(30g尿素)/m2(N30)、(10g过磷酸钙)/m2(P10)、(30g过磷酸钙)/m2(P30)(5g尿素+5g过磷酸钙)/m2(NP10)、(15g尿素+15g过磷酸钙)/m2(NP30)。研究发现,氮和磷添加导致 SOC含量增加19.95%–36.66%;在相同施肥条件下,SOC含量随着施肥梯度的增加而增加,在N30处理下达到最高;N和P添加促进了脂肪族碳和芳香族碳的富集;与其他处理相比,NP30处理下SOC的稳定性最高,而P10处理下SOC的稳定性最低。表明N和P添加促进了不稳定碳的损失和稳定碳的富集,从而提高了SOC的稳定性,促进了高寒草甸SOC的封存。总体而言,氮磷添加改变了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的理化性质以及SOC的官能团组成,进而促进了SOC积累。因此,在退化的生态系统中添加氮和磷可能是改善土壤碳固存的有效措施。该项研究近期以题为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upply controls stabi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 点击次数: 0
    2024 - 11 - 11
    栢晖生物特色检测指标——同位素的测定:更所检测相关讯息so栢晖生物了解更多
文体活动 MORE+
案例名称: 孵化中心
说明: 栢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孵化中心成立于2015.06.01日,研发领域涉及生物试剂耗材、仪器、新产品开发及各生物科技服务类项目等。自成立以来,陆续吸引了大批专家教授加盟合作,并与全国数十家高校及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心共有博士及以上学位骨干人员10人,专门负责公司新产品研发等工作,已成功研发出无线温度监控器及NO检测试剂盒等产品(详情见成功案例),另有细胞分选仪等三个项目正在积极孵化当中。
2017 - 05 - 31
案例名称: 孵化中心流程
说明:
2017 - 07 - 17
微信公众号
检测咨询热线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成宏路72号-四川检验检测创新科技园2号楼4层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雄天路98号广发隆平创业园2栋6002
电话:028 8525 3068
传真:+86 0755-2788 8009
Copyright ©2005 - 2013 成都栢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