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8525-3068
新闻动态 News
News 行业新闻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氮素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日期: 2021-08-20
标签:

标题:Permafrost nitrogen status and its determinant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论文id:https://doi.org/10.1111/gcb.15205

原名:Permafrost nitrogen status and its determinant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译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氮素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

IF:10.863(2020)

发表时间:2020年6月7日

第一作者: Chao Mao

通讯作者:杨元和

主要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摘要:

It had been suggested that permafrost thaw could promote frozen nitrogen (N) release and modify microbial N transformation rates, which might alter soil N availability and then regulate ecosystem functions. However,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is issue is confined to limited observations in the Arctic permafrost region, without any systematic measurements in other permafrost regions. Based on a large-scale field investigation along a 1,000 km transect and a laboratory incubation experiment with a 15N pool dilution approach,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permafrost N status, including the available N content and related N transformation rates, across the Tibetan alpine permafrost region. In contrast to the prevailing view,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ibetan alpine permafrost had lower available N content and net N mineralization rate than the active layer. Moreover, the permafrost had lower gross rates of N mineralization, microbial immobilization and nitrification than the active layer. Our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the dominant drivers of the gross N mineralization and microbial immobilization rates differed between the permafrost and the active layer, with these rates being determined by microbial properties in the permafrost while regulated by soil moisture in the active layer. In contrast, soil gross nitrification rate was consistently modulated by the soil NH4+ content in both the permafrost and the active layer. Overall, patterns and drivers of permafrost N pools and transformation rates observed in this study offer new insights into the potential N release upon permafrost thaw and provide important clues for Earth system models to better predict permafrost biogeochemical cycles under a warming climate.


尽管已有研究表明,多年冻土融化可以促进冻土氮素释放,改变微生物氮转化速率,从而改变土壤氮素有效性,最后调节生态系统功能。然而,目前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仅限于北极永久冻土区的有限观测,没有对其他永久冻土区进行任何系统的测量。本研究基于1000 km样带的大规模野外调查和15N库稀释法的室内培养试验,对青藏高山多年冻土区冻土的氮素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包括速效氮含量及其转化速率。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层的速效氮含量和净氮矿化速率均低于活跃层。此外,多年冻土层的氮素矿化、微生物固定和硝化速率均低于活跃层。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主导冻土和活跃层总氮矿化和微生物固定化速率的驱动因素不同,冻土层的速率主要取决于冻土微生物特性,而活跃层的速率主要取决于其土壤水分。相反,土壤总硝化速率始终受到冻融和活跃层土壤NH4+含量的调节。总体而言,本研究观察到的多年冻土N库和转化率模式和驱动因素为研究多年冻土融化后潜在的N释放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地球系统模型更好地预测气候变暖下冻土生物地化循环提供了重要思路。


关键词:

climate warming, frozen nitrogen, nitrogen availability, nitrogen cycle,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rates, permafrost thaw

气候变暖,冻土氮,氮素有效性,氮素循环,氮素转化率,冻土融化


前言:

气候变暖导致了大范围的永冻土融化,这可能引发相当数量的永冻土氮(N)释放,并进一步引发两个生态后果。首先,土壤氮有效性的增加可以促进植物对氮的吸收,提高生态系统的产量。其次土壤有效氮含量升高容易通过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以硝酸盐淋失以及氮氧化物排放的形式损失。因此,更好地了解多年冻土融化过程中土壤氮素的释放及其驱动因素,对于预测这些深层土壤氮去向及其对多年冻土影响地区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关键参数上,即冻融冻土中速效氮含量和土壤氮素转化速率,这些研究表明,永久冻土融化可能导致释放大量有效氮。

尽管人们对多年冻土N释放的关注越来越多,但我们的认识仍然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限制。首先,由于缺乏区域尺度的系统观测,目前还不清楚N转化速率的主导驱动因素是否在两个土层之间有所不同。第二,以前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北极多年冻土区,对其他永久冻土区的研究很少,如占北半球冻土面积75%的青藏高原。


研究内容:

本研究于2016年在青藏高原进行了大规模的野外采样活动,调查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24个样点。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多年冻土和活动层土壤有效氮的含量,包括无机氮(NH4+和NO3−)和有机氮(DON)。还测定了土壤净氮和总氮的转化率,以及两个土层中相关的生物和非生物驱动因素。通过进行这些测量,我们旨在解决以下三个问题:(A)永冻层的有效氮含量是否高于活动层?(B)融化的多年冻土是否具有比活跃层更高的净氮和总氮转化速率?(C)土壤氮素转化速率的主导驱动因素在多年冻土层和活跃层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主要结果:

01

土壤有效氮含量和氮转化率的垂直格局


土壤速效氮含量在冻土层和活跃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图1),土壤DIN和DON含量较低,分别约占活动层的59.7%和14.4%。土壤DIN在多年冻土层和活动层中均以为NH4+主,分别约占97.6%和94.7%。同样,冻土层和活跃层之间的土壤氮转化速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冻土层的总氮矿化速率、微生物固定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均低于活跃层(图2),比例分别为15.6%、10.7%和9.2%。与总速率相似,冻土中氮矿化和硝化的净速率也低于活动层(图3)。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氮素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图1 冻土样带24个采样点土壤NH4+-N(a)、NO3--N(b)、溶解无机N(DIN,c)和溶解有机N(DON,d)含量差异的空间变化。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氮素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图2 冻土样带的24个采样点冻土层和活动层土壤之间的总氮矿化率(GNM,a)、微生物固持速率(MIM,b)和总硝化速率(GN,c)差异的空间变化。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氮素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图3 冻土样带24个采样点冻土层与活动层土壤净氮矿化速率(NNM,a)和净硝化速率(NN,b)差异的空间变化。


02

大尺度上土壤氮素转化速率的驱动因素

土壤氮素转化速率(净氮转化速率/总氮转化速率)与潜在驱动因子(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同样,在冻土中,总氮转化速率与上述大多数变量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总氮转化速率与沙粒含量以及总硝化速率与AOB丰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图4)。活跃层和冻土层土壤氮素转化速率受不同因素的调控。具体地说,活跃层的氮矿化和微生物固定的总速率主要受土壤水分控制(图5a,b),而冻土中的氮矿化和微生物固定速率主要受微生物特性的调节(PLFA总量和真菌/细菌比;图5d,e)。


图4 活性层和冻土层土壤中生物和非生物变量解释的总氮矿化(a)、微生物固定化(b)和总硝化(c)速率的比例。


图5 活动层和冻土层土壤中总氮矿化(a,d)、微生物固定(b,e)和总硝化(c,f)速率的变异分割分析结果。



结论

本研究首次尝试揭示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中有效氮库和转化速率的大尺度模式和驱动因素(图6)。本研究观察到多年冻土中的DIN(NH4+,NO3−)和DON含量以及净氮/总氮的转化率始终低于活动层。研究还发现,多年冻土和活跃层的氮素矿化和微生物固定的总速率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微生物特性(微生物生物量和真菌:细菌比)在多年冻土中占主导地位,而土壤水分在活跃层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而总硝化速率主要受冻土和活跃层土壤NH4+含量的影响。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氮素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 最新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0
    2024 - 07 - 25
    一、木质素酚实验流程:→氧化:CuO+Fe(NH4)2(SO4)2·6H2O+2 M NaOH高温氧化。收集上清液→提取:纯水洗渣两次,合并上清液,调PH→衍生:吡啶+BSTFA衍生→上机:(GS-MS)图谱展示:二、角质、软木质实验流程:→水解:称取约1.0~2.0g的土样于四氟乙烯反应釜中,1mol/L甲醇化氢氧化钠3mL,沸水浴3h。→净化:a.酸化:待水解液冷却至室温后,用10ml甲醇:二氯甲烷(1:1)混合液冲洗水解管,超声15min。取上清液用HCl酸化至ph b.萃取:收集有机相于5mL衍生瓶中,于38°C下轻轻氮吹至干。→衍生:向吹干的衍生瓶中加入100uL吡啶和400uLBSTFA后盖紧。漩涡30s混匀,70°C反应3h,待冷却后上机。→上机:(GC-MS)图谱展示:三、脂类(游离态脂)实验流程:→萃取:称取约0.5~1.0g的土样于10mL离心管中,加入5mL丙酮:二氯甲烷(1:1)混合液超声萃取20min,离心收集上清液。重复两次合并上清液并氮气吹干,衍生后上机测试。→衍生:向吹干的样品和标准的衍生瓶中加入100uL吡啶和400uLBSTFA后盖紧。涡旋30s混匀,70°C反应3h,待冷却后上机。→上机(GC-MS)图谱展示:更多相关检测讯息so栢晖生物~
  • 点击次数: 0
    2024 - 07 - 24
    文献解读原名:Not all soil carbon is created equal: Labile and stable pools under nitrogen input译名:并非所有的碳都是相同的:氮输入下的易分解库和稳定库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IF:10.8发表日期:2024.7.8第一作者:臧华栋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背景人类活动提高了世界范围内的氮输入,由于农业活动和化石燃料的使用,人类氮输入比自然来源大30%-50%。鉴于碳氮之间的密切关系,活性氮输入水平将极大地影响全球碳循环,氮输入的增加刺激了土壤碳储存,因为氮的增加促进了植物生物量的产生和植物来源的碳输入,然而氮输入对不同周转时间的有机质(SOM)库影响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其潜在机制。因此,探究有机质库对氮输入的响应对阐明全球C循环的复杂性至关重要。假设(1)通过方法组合可以有效地评价C池(从数年到数十年的周转率)对氮施肥的响应。(2)“碳限制”和“微生物氮开采”这两种机制都与SOM池相关,取决于它们的可用性,这代表这两种理论之间的联系。科学问题(1)分析不稳定到稳定有机质的矿化反应;(2)量化各种有机质库分解对氮输入的敏感性;(3)评估细菌和真菌群落变化,并阐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程度如何反映有机质分解对氮输入的响应。材料与方法方法:将有机质中的13C自然丰度与21年的C3-C4植被转换和长期孵化实验结合起来,估算氮输入对不稳定碳库和稳定碳库有机质矿化的影响。土壤取自霍恩海姆大学试验站0-10厘米深度(有机碳约2.4%,总氮含量0.25%,pH值5.1)和邻近草地(有机碳约2.5%,总氮0.21%,pH 5.1)。巨芒草作为一种C4植物,在21年前被引入到之前的C3草地土壤中,导致δ13C从−27‰转移到−17‰。δ13C中这种差异被用来区分新土壤和老土壤有机碳。C4-...
  • 点击次数: 0
    2024 - 07 - 15
    土壤氨基糖实验流程如下:一、实验方法及原理氨基糖在吡啶-甲醇溶液中,以 4-二甲氨基吡啶为催化剂的条件下与盐酸羟胺和乙酸酐发生糖腈乙酰酯反应, 所得衍生物可利用气相色谱测定。二、实验步骤2.1主要实验仪器   GC(毛细管分流进样口, FID检测器)鼓风烘箱(涵盖105℃,可定时8h)涡旋混合仪(2850rpm)离心机(50mL,3650rpm)冷冻干燥机水浴锅(45℃、80℃)旋转蒸发仪(100mL,65℃)离心机(5mL,8000rpm)2.2 实验步骤1、水解:称取约0.5~1.0g的土样于水解管中,沿管壁加入5 mL 6 mol/L盐酸,用氮气置换水解管中空气2min后密封。在烘箱中105℃放置8h水解。2、净化:a) 除酸:待水解液冷却至室温后,加入200μgN-甲基氨基葡萄糖(1mg/mL水溶液,200μL)。涡旋仪震荡30s混匀。取部分水解液于5mL离心管中,于8000rpm离心1min。取上清液2.5mL于50mL离心管中用氮气于65℃吹干。用25mL纯水溶解吹干后的残渣。加0.4mol/LKOH和0.01mol/LHCL调节pH至6.6~6.8。b) 除盐:离心管以3000rpm离心5min,转移出上清液于100mL茄型瓶中,于65℃,25rpm旋转蒸发至干。再加入10mL无水甲醇分两次溶解瓶中残渣。后转移至另一50mL离心管。氮吹至5mL以下,涡旋溶解管壁有机物后,以4000rpm离心5min,除盐。再将上清液转移到5mL衍生瓶中并加入100μg戊五醇(1mg/mL水溶液,100μL),于40℃氮气吹干。3、标准样品制备:同时准备3个标准样品。另取衍生瓶中加入100μL混标(1mg/mL的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氨基甘露糖,0.5mg/mL胞壁酸),100μgN-甲基氨基葡萄糖(1mg/mL水溶液,100μL),100μg戊...
  • 点击次数: 0
    2024 - 07 - 01
    原名:Conversion of SIC to SOC enhances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soil structural stability in alpine ecosystem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译名:无机碳(SIC)向有机碳(SOC)的转化增强了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土壤固存和土壤结构稳定性。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IF:9.7发表日期:2024.8(网络首发2024.5)第一作者:马云桥 青海大学高原生态与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希来课题组)一、背景陆地生态系统储存了大量的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无机碳由非生物和微生物因素驱动具有潜在动态相互关系,对土壤结构和固碳有重要影响(图1)。同时青藏高原约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是我国巨大的碳库,因此对该区域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介导的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动态转化过程和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图1 微生物驱动的有机碳和无机碳周转关系示意图二、科学问题(1)评估不同空间尺度下不同植被类型中聚集体的组成和稳定性;(2)量化SOC、MBC、DOC、SIC和碳水解酶酶活性(α-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分布,以及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壤团聚体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3)分析调控团聚体内SOC和SIC动态转化的主要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以约束土壤团聚体形成与土壤碳库动态转化的关系。三、材料与方法(1)研究地点位于中国青海省河南-蒙古自治县(北纬34°05′-34°56′,东经100°53′-102°16′),海拔范围3400-4200米。(2)MS代表高寒草甸阳坡,SS代表高寒草甸阴坡,WR代表河滨湿地。每种地形的优势植物机水汽条件有所不同(...
文体活动 MORE+
案例名称: 孵化中心
说明: 栢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孵化中心成立于2015.06.01日,研发领域涉及生物试剂耗材、仪器、新产品开发及各生物科技服务类项目等。自成立以来,陆续吸引了大批专家教授加盟合作,并与全国数十家高校及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心共有博士及以上学位骨干人员10人,专门负责公司新产品研发等工作,已成功研发出无线温度监控器及NO检测试剂盒等产品(详情见成功案例),另有细胞分选仪等三个项目正在积极孵化当中。
2017 - 05 - 31
案例名称: 孵化中心流程
说明:
2017 - 07 - 17
微信公众号
检测咨询热线
Q  Q : 2105984845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成宏路72号-四川检验检测创新科技园2号楼4层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雄天路98号广发隆平创业园2栋6002
电话:028 8525 3068
传真:+86 0755-2788 8009
Copyright ©2005 - 2013 成都栢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