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8525-3068
新闻动态 News
News 行业新闻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氮素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日期: 2021-08-20
标签:

标题:Permafrost nitrogen status and its determinant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论文id:https://doi.org/10.1111/gcb.15205

原名:Permafrost nitrogen status and its determinant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译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氮素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

IF:10.863(2020)

发表时间:2020年6月7日

第一作者: Chao Mao

通讯作者:杨元和

主要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摘要:

It had been suggested that permafrost thaw could promote frozen nitrogen (N) release and modify microbial N transformation rates, which might alter soil N availability and then regulate ecosystem functions. However,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is issue is confined to limited observations in the Arctic permafrost region, without any systematic measurements in other permafrost regions. Based on a large-scale field investigation along a 1,000 km transect and a laboratory incubation experiment with a 15N pool dilution approach,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permafrost N status, including the available N content and related N transformation rates, across the Tibetan alpine permafrost region. In contrast to the prevailing view,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ibetan alpine permafrost had lower available N content and net N mineralization rate than the active layer. Moreover, the permafrost had lower gross rates of N mineralization, microbial immobilization and nitrification than the active layer. Our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the dominant drivers of the gross N mineralization and microbial immobilization rates differed between the permafrost and the active layer, with these rates being determined by microbial properties in the permafrost while regulated by soil moisture in the active layer. In contrast, soil gross nitrification rate was consistently modulated by the soil NH4+ content in both the permafrost and the active layer. Overall, patterns and drivers of permafrost N pools and transformation rates observed in this study offer new insights into the potential N release upon permafrost thaw and provide important clues for Earth system models to better predict permafrost biogeochemical cycles under a warming climate.


尽管已有研究表明,多年冻土融化可以促进冻土氮素释放,改变微生物氮转化速率,从而改变土壤氮素有效性,最后调节生态系统功能。然而,目前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仅限于北极永久冻土区的有限观测,没有对其他永久冻土区进行任何系统的测量。本研究基于1000 km样带的大规模野外调查和15N库稀释法的室内培养试验,对青藏高山多年冻土区冻土的氮素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包括速效氮含量及其转化速率。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层的速效氮含量和净氮矿化速率均低于活跃层。此外,多年冻土层的氮素矿化、微生物固定和硝化速率均低于活跃层。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主导冻土和活跃层总氮矿化和微生物固定化速率的驱动因素不同,冻土层的速率主要取决于冻土微生物特性,而活跃层的速率主要取决于其土壤水分。相反,土壤总硝化速率始终受到冻融和活跃层土壤NH4+含量的调节。总体而言,本研究观察到的多年冻土N库和转化率模式和驱动因素为研究多年冻土融化后潜在的N释放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地球系统模型更好地预测气候变暖下冻土生物地化循环提供了重要思路。


关键词:

climate warming, frozen nitrogen, nitrogen availability, nitrogen cycle,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rates, permafrost thaw

气候变暖,冻土氮,氮素有效性,氮素循环,氮素转化率,冻土融化


前言:

气候变暖导致了大范围的永冻土融化,这可能引发相当数量的永冻土氮(N)释放,并进一步引发两个生态后果。首先,土壤氮有效性的增加可以促进植物对氮的吸收,提高生态系统的产量。其次土壤有效氮含量升高容易通过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以硝酸盐淋失以及氮氧化物排放的形式损失。因此,更好地了解多年冻土融化过程中土壤氮素的释放及其驱动因素,对于预测这些深层土壤氮去向及其对多年冻土影响地区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关键参数上,即冻融冻土中速效氮含量和土壤氮素转化速率,这些研究表明,永久冻土融化可能导致释放大量有效氮。

尽管人们对多年冻土N释放的关注越来越多,但我们的认识仍然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限制。首先,由于缺乏区域尺度的系统观测,目前还不清楚N转化速率的主导驱动因素是否在两个土层之间有所不同。第二,以前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北极多年冻土区,对其他永久冻土区的研究很少,如占北半球冻土面积75%的青藏高原。


研究内容:

本研究于2016年在青藏高原进行了大规模的野外采样活动,调查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24个样点。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多年冻土和活动层土壤有效氮的含量,包括无机氮(NH4+和NO3−)和有机氮(DON)。还测定了土壤净氮和总氮的转化率,以及两个土层中相关的生物和非生物驱动因素。通过进行这些测量,我们旨在解决以下三个问题:(A)永冻层的有效氮含量是否高于活动层?(B)融化的多年冻土是否具有比活跃层更高的净氮和总氮转化速率?(C)土壤氮素转化速率的主导驱动因素在多年冻土层和活跃层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主要结果:

01

土壤有效氮含量和氮转化率的垂直格局


土壤速效氮含量在冻土层和活跃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图1),土壤DIN和DON含量较低,分别约占活动层的59.7%和14.4%。土壤DIN在多年冻土层和活动层中均以为NH4+主,分别约占97.6%和94.7%。同样,冻土层和活跃层之间的土壤氮转化速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冻土层的总氮矿化速率、微生物固定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均低于活跃层(图2),比例分别为15.6%、10.7%和9.2%。与总速率相似,冻土中氮矿化和硝化的净速率也低于活动层(图3)。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氮素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图1 冻土样带24个采样点土壤NH4+-N(a)、NO3--N(b)、溶解无机N(DIN,c)和溶解有机N(DON,d)含量差异的空间变化。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氮素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图2 冻土样带的24个采样点冻土层和活动层土壤之间的总氮矿化率(GNM,a)、微生物固持速率(MIM,b)和总硝化速率(GN,c)差异的空间变化。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氮素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图3 冻土样带24个采样点冻土层与活动层土壤净氮矿化速率(NNM,a)和净硝化速率(NN,b)差异的空间变化。


02

大尺度上土壤氮素转化速率的驱动因素

土壤氮素转化速率(净氮转化速率/总氮转化速率)与潜在驱动因子(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同样,在冻土中,总氮转化速率与上述大多数变量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总氮转化速率与沙粒含量以及总硝化速率与AOB丰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图4)。活跃层和冻土层土壤氮素转化速率受不同因素的调控。具体地说,活跃层的氮矿化和微生物固定的总速率主要受土壤水分控制(图5a,b),而冻土中的氮矿化和微生物固定速率主要受微生物特性的调节(PLFA总量和真菌/细菌比;图5d,e)。


图4 活性层和冻土层土壤中生物和非生物变量解释的总氮矿化(a)、微生物固定化(b)和总硝化(c)速率的比例。


图5 活动层和冻土层土壤中总氮矿化(a,d)、微生物固定(b,e)和总硝化(c,f)速率的变异分割分析结果。



结论

本研究首次尝试揭示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中有效氮库和转化速率的大尺度模式和驱动因素(图6)。本研究观察到多年冻土中的DIN(NH4+,NO3−)和DON含量以及净氮/总氮的转化率始终低于活动层。研究还发现,多年冻土和活跃层的氮素矿化和微生物固定的总速率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微生物特性(微生物生物量和真菌:细菌比)在多年冻土中占主导地位,而土壤水分在活跃层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而总硝化速率主要受冻土和活跃层土壤NH4+含量的影响。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氮素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 最新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0
    2024 - 09 - 10
    一、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概念及其环境意义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微生物分配给生长的碳量占吸收总碳量的比率,体现了微生物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之间的平衡。二、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测定的原理设置18O标记处理以及加入等量自然丰度水的对照组,通过培养过后DNA中18O丰度的差值来判读加入土壤的标记水有多少进入了新产生的DNA中,由此估算微生物生长速率。测定方法——18O-H2O培养法:试样的准备:收集200g左右田间土壤样品,混匀,将其中的大约100g土壤鲜样通过2mm 孔径筛,去除石头和肉眼可见的根等杂质,装入聚乙烯样品袋备用。预培养:*土壤野外采回后迅速过2mm筛,去除土壤内石块、根系、凋落物等;*烘干法测量土壤含水量土壤;*尽快将过筛后土壤熏蒸浸提法测量微生物MBC;(1) 田间持水率的测定调整土壤含水量到60%田间持水量(WHC,water holding capacity);将土壤放入实验所需温度培养箱进行预培养,预培养时间遵照实验设计(2)预培养土样控水处理18O标记培养一个样本一个对照组,或根据样本情况挑选20%样品做对照土壤DNA的提取野外采集土壤带回实验室迅速分装冻干提取DNA,并测得DNA含量。18O丰度测定吸取DNA提取液于洁净的银囊(已称重)中并置于60℃烘箱中干燥整夜后(称重)包好,用质谱仪测定18O丰度和总氧含量。MBC测定氯仿熏蒸提取法...计算更多检测相关讯息so栢晖生物了解更多~
  • 点击次数: 0
    2024 - 09 - 10
  • 点击次数: 0
    2024 - 09 - 10
    本标准规定了去除杂质、风干、烘干、磨碎等制备森林植物及森林枯枝落叶层样品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森林植物及森林枯枝落叶层样品的制备。样品制备流程 1、去除杂质  植物样品,如果是叶子,要用清洁的湿纱布揩擦干净,如果是树皮或根,则将其表面的干土用刷子把它刷净;微量元素分析用的样品须用1~3g/L去垢剂溶液洗涤,再用水淋净。森林枯枝落叶层样品要挑尽混在其间的石砾、土块等非有机物质。 2、风干和烘干  把揩擦干净的植物新鲜样品及森林枯枝落叶层样品放在通风的地方,铺成薄层,并经常翻动使尽快风干,切不可使其霉变,风干后装入布口袋中。在有烘箱的条件下,可把擦干净的植物新鲜样品及森林枯枝落叶层样品松松地放入烘箱中,一般分两步干燥:先将植物新鲜样品在80~90℃鼓风烘箱中烘15~ 30 min(松软组织烘15 min,致密坚实的组织烘30 min),然后降温至65℃,森林枯枝落叶层样品可直接 在65℃烘干。干燥时间须视新鲜样品含水量而定,通常为12~14 h。然后装入布口袋中。 3、磨碎  样品磨碎前需在65℃烘箱中烘到发脆,然后再进行磨碎处理。如果只测定氮、磷、钾、钠、钙、镁,则可用植物粉碎机磨碎,并通过2mm筛孔,然后装于磨口广口瓶中备用。若分析项目除以上内容外,还要测定微量元素,则样品可用不锈钢剪刀剪细或放在研钵中研碎,并通过2 mm尼龙筛孔,然后装入磨口广口瓶中备用。木材试样可用刨子刨成刨花或用刀劈成小块后再用不锈钢剪刀剪细,装于磨口广口瓶中备用。注:1、已发霉的样品不能用来作森林植物的化学分析,因发霉可促进样品内部酶的催化作用,造成有机物质的严重损失。2、制备样品时应防止烟雾和灰尘污染。更多检测相关内容so栢晖生物了解更多~
  • 点击次数: 0
    2024 - 08 - 30
    原名:Characteristics of dissolved black carbon in riverine surface microlayer译名:河流表层中溶解性黑碳的特征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IF:5.3发表日期:2023.07第一作者:Vaezzadeh, Vahab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粤港澳环境污染与控制联合实验室一、背景黑碳(BC)是由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根据BC的结构和土壤组成,土壤中的BC最终会生物降解并在孔隙水中溶解,从而通过地表径流输送到水生环境中。BC的溶解形式(DBC)通过河流进入海洋,由于其难降解的特性,对地球上的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先前使用(BPCAs)苯多羧酸方法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河流和海洋中不同的DBC特征。虽然DBC的河流输出被认为是海洋DBC库的主要贡献者,其速率为27 Tg -1C-1y ,但关于河流DBC的含量和特征(结构和同位素特征)的数据缺乏。表层微层(SML)厚度为1 ~ 1000 μm,是大气和水生环境之间的分界线,与下层相比,具有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特性。SML在(可溶性有机碳)DOC及其难熔部分的扩散气水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DBC的来源,也是DBC的汇。目前,有机污染物在SML中的富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而空气-水界面的DBC研究一直被忽视。因此,通过对珠江(PR)上、中和下游的SML中DBC含量组成及其同位素的研究弥补河流DBC特征和河口DBC的运输机制的数据的缺失以及有助于更好的理解DBC沿陆-海洋连续体的运输和命运。二、科学问题(1)分析从PR中采集的SML样本中DBC的含量、组成和δ13C特征。(2)将SML中DBC的特征和来源与全球不同水生生态系统的现有文献进行比较。三、材料与方法(1)SML水样采集于2020年10月东...
文体活动 MORE+
案例名称: 孵化中心
说明: 栢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孵化中心成立于2015.06.01日,研发领域涉及生物试剂耗材、仪器、新产品开发及各生物科技服务类项目等。自成立以来,陆续吸引了大批专家教授加盟合作,并与全国数十家高校及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心共有博士及以上学位骨干人员10人,专门负责公司新产品研发等工作,已成功研发出无线温度监控器及NO检测试剂盒等产品(详情见成功案例),另有细胞分选仪等三个项目正在积极孵化当中。
2017 - 05 - 31
案例名称: 孵化中心流程
说明:
2017 - 07 - 17
微信公众号
检测咨询热线
Q  Q : 2105984845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成宏路72号-四川检验检测创新科技园2号楼4层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雄天路98号广发隆平创业园2栋6002
电话:028 8525 3068
传真:+86 0755-2788 8009
Copyright ©2005 - 2013 成都栢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